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四川省南充市西河路小学 蒲惠萍 【摘 要】: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有效应用 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创设出有效的情景呢?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 目前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味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还有的数学教师一味地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就无法进行教学,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主要表现在:情境创设离教学内容太远,目的不明确 ;过分的强调情境的生活化,设计复杂且脱离了 学内容的情境;情境创设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还有的情境不能凸现数学内容的本质属性等等。为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1、情景形式化。 情境创设是新课改的重要举措,因此许多教师都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应用情景创设教学模式,他们认为只要有情境的创设就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以至于教师将创设情境作为一种形式,一种先进的理念,反而忽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这种教学方式会阻碍数学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情景教学方式,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2、缺乏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感兴趣的时候正是大脑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这种时候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是最强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至于情景创设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过多的使用多媒体手段。 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使用多媒体不仅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而且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实际上情境的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一个故事、一个小游戏甚至是一句话都可以是一种情景而且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创设情景。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创设的作用 1、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良好的有效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时,我在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更紧扣教学内容,让创设的情境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思考,并对以后课程的展开起到导向作用。 2、创设有效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情景创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 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奇”,由 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下列变式练习:1、苹果树20 棵,梨树24 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2、苹果树20 棵,梨树24 棵,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倍?3、苹果树20 棵,梨树24 棵,苹果树是梨树 的百分之几?4、苹果树20 棵,梨树24 棵,梨树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5、苹果树20 棵,梨树24 棵,苹果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6、苹果树20 棵,梨树24 棵,苹果树比梨树少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3、巧设有效的活动情境启迪学生深层思考。 有效的数学情境应该成为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助推器,“数学味”应浓于“生活味”。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活泼的情境;二是散发着浓郁数学味。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及时实现数学化。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 三、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情境故事化 。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2、情境活动化 。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3、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 “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4、情境问题化。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总之,有效的数学情境是数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 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赞平.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分析[J].亚太教育,2016,(04):38-38. [2]石广杰.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设计的原则[J].吉林教育:综合,2016,(0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