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渔溪乡小学 何兴文 【摘 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面是教师能够精 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提问,合理运用时间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培养学 生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教学效率 “问题导入、互动合作”,是课改教学理念下,教学策略设计的原则之一,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教师通过问题来导入课文,把问题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学生实际,结合现行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准确、科学、有目的的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 提问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如一开篇老师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这样,不但使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3、提问“步步为营”。 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课堂提问随机应变不够,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纠偏……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问题的设计要巧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笔者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式,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三年级的学生大多还依赖于父母很多,让他们回味父爱、母爱是最容易的。 在上《可贵的沉默》这一课文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父母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别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向大家叙说自己母亲所做的事情,特别关于自己的事,有的同学在叙说过程中说的很动人。我再问,那么我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了些什么呢?有的就说了,努力学习;还有的说平常多帮父母干点家务活;有的同学沉默了;我就趁机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 2、问题的设计要纵观全局,提纲掣领。从小学语文新课改的方向看,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不变的主题,所以所设计的问题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完美交流。问题教学适应信息量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发展,更体现了对阅读教学的明确引导。所以要提高学生对整体阅读的认识,培养整体阅读的能力,就必须开展有效的问题教学。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就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设计出一个“全面”的主要问题,或是抓住文章的文眼,或是找到文章的线索来进行提纲掣领的提问。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把学生引向更深一步的对文章的研读。 3、教师要为学生的答题铺设台阶。问题设计要层次分明,有时,老师提出的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因而有的题目比较难,这些题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这时,教师就应为学生的答题铺设相应的台阶和基石。也就是说在设计了文章的主要问题后,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一系列的小问题作铺垫,由易到难,层层攀爬,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把学生引向更广更深的阅读层次。整体感知的问题只需学生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则是让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研究。 4、问题的设计要重点突出,思考性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听到这样的课,有的老师问题设计得很好,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答题的方法、思路。于是当一个问题下去,学生答不到老师的要点时,便让老师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有的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一个答不出就换另一个,再答不出再换,直到答对为止;却不告诉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去思考,从什么地方去寻找答案,用怎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是难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的。告诉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解决,才是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体。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问题有效性的方式方法 1、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而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也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不可能产生问题,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因此可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学生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个性,开放自己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思维开放了,才敢于质疑。要创设这样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多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质疑时出错、改正、保留意见,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2、紧扣课题,引发质疑。一篇文章的标题,又称为课题、题目、文题等。而《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人们常说题为文眼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题目都能蕴含着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 3、从文章的重点处,引发质疑。文章的重点处是指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句、段等,这些重点处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这些重点处概括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文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重点处质疑,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 4、在课文内容矛盾处,引发质疑。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阅读课文都是采用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来表达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点。在这些课文中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与把握这些文本中的矛盾处,引导学生在这些矛盾处质疑,对帮助学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后果作用极大。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之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 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参考文献: [1]吴德芳,吴苏春.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提问[J].江西教育科研.2002 年 03 期 [2]刘六云.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版).2009 年 06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