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大林小学 雷东林 637000 【摘 要】:小学数学是小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将小学数学与核心素养深度融合,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是进一步落实学科育人的实际需要。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实践运用来发现并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有效教学;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吸取数学知识的初步阶段,只有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才能打好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实施问题教学,渗透核心素养 对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加强数学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镇的中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3小时后客车到达甲镇,而货车离乙镇还有30千米。已知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求甲、乙两镇相距多少千米?分析:由题意知,客车3小时行完全程一半,货车3小时行完全程的一半少30千米。如设甲乙两镇相距z千米,依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可得方程,多数学生都选用了这种方法。教学时不能停留在此,继续引导学生变换一种方式思考:将已知条件“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改变一种叙述方式“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3:4”,因行车时间相同,所以货车与客车所行路程比是3:4,即货车行3份,客车行了4份,货车比客车少行1份少行30千米,因此易知客车行了4份行了120千米,货车行了90千米,甲乙两镇相距240千米。这样,通过转化,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应用题也可采用整数解法,即可采用比例应用题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巩固与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的方法能变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呆板性。实际上,在数学解题中经常用到的还有诸如数形结合、化归、符号化等思想方法,恰当运用这些思想方法不仅能提高解题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创造精神。 二、应用数学实践,渗透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将教学重心从教师教学生转移到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方法过程上,要求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适当方法解释问题,从而获取知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并提升通过数学探究获取知识、研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的周长”探究中,教师提问通常都有共同之处:先让学生猜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然后根据猜想设计方案测量需要的数量并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数学结论。这个过程看似注重学生有证据地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等探究能力培养,实质上并没有给学生质疑思考探究中可能产生的诸般问题的机会:为什么要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实验数据存在的误差是什么?”等等。不难发现学生所谓的“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几个人一起操作”的大问题,是在简单重复数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而已。显然,这样的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思想方法体系的能力,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不断反思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精确地测量所需的数量?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现有结论进行反思和质疑:误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样减少误差?等等,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培养创新精神,渗透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保证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为基础,并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开放性数学题目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数学教学深入探究。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看问题的思路,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例如,教室门前的花坛,由四个完全相同的小三角形组成的大三角形,在四个小三角形的周围中8朵花,那么整个花坛中了多少朵花,大三角形的一周中了多少朵花?利用此类开放性题目的方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式创新思维方式由感知、猜想、验证、结论等几方面组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运用创新意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在利用创新意识看待数学问题时,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长方体体积时,可以把探索式创新思维应用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运算与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有关,对体积运算有初步认识。其次,让学生猜想怎样运算长方体的体积。然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进行验证。这一过程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又提高学生思维逻辑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在给予学生肯定的答案,长×宽×高即为长方体的体积运算公式,同理正方体体积为长×宽×高,使学生掌握知识点更牢固。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创新意识。 四、发掘学生潜能,渗透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练习必须综合、灵活,更具开放性和拓展性,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数学需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并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复习《平面图形面积》一课的综合练习,并出示问题:“我们校园中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9米,宽5米。现在,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坛,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你能帮忙设计一下花坛的形状吗?”接着,学生开始在印着长方形(标有格点)的作业纸上操作设计。他们展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他们有常规的思考,如设计成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也有超常的想法,涉及椭圆、扇形、组合图形等。这样做,不仅引导学生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还发掘了他们的审美潜能和创新潜能。 核心素养视角下,根据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投入数学学习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6(5):42-46. [2]徐国明.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