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林红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林红霞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时期,这一时期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日后语文学习的效率、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教学《莫高窟》为例,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提问策略;学习效率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找准契机,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才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捕捉文眼,垫定基础

在评课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如何教给孩子自己阅读的方法呢?让孩子学会捕捉文章中关键性的词句是学会阅读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每一篇文章都有关键性的句子,如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还有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它们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阅读文章时,如果抓住这些句子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效果。而《莫高窟》就是一篇文体结构特别典型的文章,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以“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总领全文,最后总结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课文第三自然段还有一句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这些关键性的句子,所以在教学这篇典型结构的课文时,课堂开始我就抓住机会训练孩子们捕捉文眼的能力,“孩子们,默读全文,划出你认为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的关键性的句子”,由于平时经常的训练,很多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划出其中的句子,然后让他们轻声读这些句子,问:“读着读着,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同学自然会想到:“为什么说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什么说它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等,这些针对关键句提出的问题能统领全文,对理解整篇文章很有帮助。最后老师总结出一个基本的阅读方法,原来针对中心句提问有助于我们对全文的理解。这对整节课的教学理解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

二、乘胜追击,落实到位

所谓的“学以致用”,也就是说方法的总结和传授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学生还不能说已经掌握了,只有到真正的运用阶段,才能检测出孩子们是否真正地弄懂了学会了。在教学《莫高窟》时,我又充分利用了过渡句的特殊性,引导学生把“针对中心句提问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我首先让学生认真细致地分析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个作用还能为我们的阅读理解起到什么作用呢?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下,机灵的孩子不难发现,过渡句其实也能提示我们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中心。然后我接着追问:“那你觉得该带着什么问题去读第二自然段呢?”这时的孩子们茅塞顿开,有的同学愣了一下赶紧举起了小手。我乘热打铁赶紧再次总结“原来针对中心句提问有助于我们对全文的理解。”当再读第四自然段时,我不需要任何提醒,同学们都已经明白该带着什么问题去读书了。由于我充分利用了文本资料的语言特点,抓住契机,反复训练,使学生真正学会针对文眼提问的重要的阅读方法。

三、想象画面,丰富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文章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的简约含蓄,形成课文的表达“空白”,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令人浮想联翩。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可以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如《莫高窟》第三自然段中描写飞天的片段,作者用了排比的手法,生动逼真地刻画了五种形态的飞天形象,为了进一步感受飞天的婀娜多姿,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让学生想象“你还看到了怎样的飞天?”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双手合十,闭目休养”,“有的手持宝剑,正在练武”,“有的手拿针线,缝制衣服”,“有的坐在树下,埋头读书”……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发言五花八门,思维广阔,真正让人感受到了飞天的千姿百态,同时也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用学生灵动的想象填补了教材的空白,不但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还能在吸收与运用之间搭起一座智慧的桥梁,使他们从中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得到思想情感的充分陶冶。

四、激发兴趣,主动寻找

每个老师都有他固定的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善于想办法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时间长了,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莫高窟》第三自然段壁画时,如果仅仅以“如何看出莫高窟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呢”这个问题展开,我想当时的课堂应该是平静如水,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我在教学时,查阅了相关资料,对有关壁画的内容作了些简单的补充,然后换了种方式提问,“同学们,敦煌壁画的绘画时间前后长达一千多年,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内容非常丰富,西方学者居然把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文中有句话可以来解释,你能找到吗?作者又用什么方法把内容的丰富多彩表达出来的?”第一个话题富有挑战性,而且我在介绍的时候故意拉长声音强调了“墙壁上的图书馆”,让孩子更加感受到它的神奇美妙,孩子们对这样特殊的称谓表现得特别感兴趣,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他们赶紧埋头读书,机灵的孩子找到了答案,还特别兴奋,特有成就感呢!小小的课堂此时掀起了一阵小小的涟漪,这是第一种古板问法所无法比及的教学效果。

五、多元思维,开放空间

很多老师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都会觉得最精彩的内容是在第二三两个自然段,课堂最精彩的部分也应该在此绽放,往往忽略了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斟酌推敲。作为一节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我觉得第四自然段如果细细推敲,依然可以上出味道来。比如我在教学时,故意抛给学生一个问题“现在的藏经洞里还有什么呢?”在“有”与“没有”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找到这一自然段的关键词“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曾'字让你的内心升腾起一种什么情感?”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小手如林,同学们的感受也是丰富多彩,有同学说:“我从这个‘曾'字感到非常伤心,因为我们祖国大量的文化瑰宝都被帝国主义掠走了。”有同学说:“我从这个‘曾'字感到特别愤怒,因为那些帝国主义就像强盗一样居然到我们国家把那么多的宝物抢走了!”有同学说:“我从这个‘曾'字感到特别生气,因为我们清王朝太腐败无能了,居然被帝国主义分子白白地拿走了我们那么多的宝贝!”还有同学甚至说:“我从这个‘曾'字感到自豪,因为那么多帝国主义分子想方设法地想来抢我们的刺绣、帛书、经卷等,说明了我们的那些宝物确实不错。”……教室里当时气氛空前高涨,孩子们当时把我还有后面听课的老师都震住了,一个个小脑袋居然能说出那么多的感悟来,真是不可思议!但是这个奇迹不正是因为我在备课时抓住了“曾”字,然后以“一个‘曾'字让你的内心升腾起一种什么情感?”这样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才绽放出的精彩吗?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能够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当前很多教师都能够注意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还有多层次的设疑,积极进行评价措施,还有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思考等举措都已经有所觉察和行动,但在实际课堂的操作实验中,确实实践技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接下来主要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探求影响有效提问的更深层次的因素,不断丰富有效提问的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罗月香.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2]吴德芳,吴苏春.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提问[J].江西教育科研.2002  03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