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李渡小学 刘 芳 637000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探索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给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教会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技能的掌握、数学问题的解决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上相较于传统模式有着很大区别,倡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探究策略,同时全面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整合分析最终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合作精神。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原则 1、坚持问题式引导教学原则 。 所谓“学问”,就是学习中必须要问。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这一课时,教师直接采用问题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内容在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推进。为了探究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实验来解决疑惑。例如,让他们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这样在探究式问题作为支架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最后得出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再比如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周长的认识”的学习,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最近有一座公园中种了一片花,但参观者总是摘花,所以请你们为这个花园周围安上护栏。你们看需要多长的护栏?然后教师通过大屏幕显示花园的图片。学生要想知道整个护栏有多长,就得自己提出问题:每个护栏有多长呢?于是就引出课题:周长的认识。 2、注重动手操作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直接作用是给学生以形象的感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印象,从而为教学的展开开好头。例如在小学低年级“一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摆火柴、摆小木棒的实践,去体会数字的加法运算。如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中,要求学生根据方向说一说自己和身边同学的位置关系、摆放自己的文具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方向;在图中找到上海和北京的位置,说说这两个城市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出本课的学习任务,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的探究形式 1、操作发现。 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摆一 摆,使之在探索中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在导入新课时,我请小朋友从学具盒里拿出8 根小棒,每人都用这8根小棒摆正方形,看看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有的学生摆了2个正方形,84=2(个),有的学生摆了一个大 正方形88=1(个)。接着我请同学们用这8根小棒摆出一个一 个分开的三角形,看能不能摆?8根小棒能摆完吗?学生尝试后 发现,摆好两个三角形后余下2根,即83=2(个)余下2根。同学们在摆学具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有余数的除法。通过设计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并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猜想探究。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指导学生猜想:“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会不会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在分数里,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大胆想法,同时问道: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同学们跃跃欲试,有个同学的办法是:先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1/2,再把它对折 一次这部分就成了2/4,继续对折一次这部分就成了4/8,其结果是:1/2=2/4=4/8。另一个同学则用分铅笔的办法加以证明,他先把4 支铅笔平均分成2 份,每份(2 支铅笔的1/2,如果把这4支铅笔分成4份,那么2支就是这4支铅笔的2/4,即 1/2=2/4。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知道了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倍数后,分数的大小不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子分母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的演算,得到相同的结论。在讨论了“0”的特 殊情况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在分数里,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样的结论与我们的猜想完全一致。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指导学生自己去质疑、释疑,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 3、观察归纳。 这种方法是学习数学的概念、法则和几何知 识等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 用“切萝卜”的方法来帮助教学。先在萝卜上横切一刀,得到一 个横截面,让学生观察并摸一摸,感知“面”的概念。在此基础 上引导学生观察学具中的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哪些面完全相同。接着,在切得的半块萝卜上垂直于横截面纵切 一刀,得到两个面,并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然后引 导学生观察学具中的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 思考哪些棱的长度相等。运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导出长方体的“顶 点”等。最后由教师系统地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在这一方法中, 学生通过实例、学具等直观材料,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丰富 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事物的一般规律。 三、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适当创设探究情境。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基于问题开展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触发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帮助学生联系学习内容去找寻问题的答案,交流和沟通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圣诞节圣诞老实人礼物的情境:“过圣诞节的时候圣诞老人想要给两个小朋友送苹果,一共有六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学生听到圣诞老人几个字兴趣立即被带动了起来,马上思考得出答案“每个小朋友能分得三个苹果”,随后教师接着讲故事:“但是在送礼物的路上不小心将5个苹果弄丢了,现在只剩下一个苹果了,这样礼物该怎么分呢?”,学生全都冥思苦想,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随即引出分数的概念,每个学生分一半,也就是1/2个苹果。这个教学情境设计十分有趣,学生跟随教师问题的引导积极探究,乐此不疲,很乐于在这种有趣的故事中探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 2、合理设定探究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要想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要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这样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问题的质量。在选择研究课题的时候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合理建立选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断增强其克服学习困难的的勇气和信心。小学生的身心机能发展尚未成熟,思维发展较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 3、实施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主要是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目的是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弥补自身的思维缺陷。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合理分组,保证每个的组员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强化学生的小组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探究学习状态中。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教学提纲,合理提出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学。(1)四边形有什么特点?(2)正方形是什么样的?(3)长方形是什么样的?(4)怎样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5)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学生结合书本对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四边形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总而言之,从当前来看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教师应该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问题探究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云.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学周刊,2015(21):72. [2]李金养.对探究性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思考[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5(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