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肖会兰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南充市和平路小学  肖会兰  637000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及探究中了解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进而使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还应该把该学科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体会到意境美,并在思考和探究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读说思写”能力的训练,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读说思写;能力训练;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并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课文的意境,获得美的感受。教师还应该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开展教学探究,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体会,提升学生语文探究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促使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得到有效实现。

一、“读”的能力的培养

1、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2、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3、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沉香救母》;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猴子种果树》;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歌唱二小放牛郎》。

4、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是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

5、精心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

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6、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

二、“说”的能力的培养

说话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培养的训练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思维反应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培养。

1、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丰富学生的说话内容。

  有些同学作业非常认真,正确率很高,但上课一提问,他便“沉默是金”。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口语的训练和复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记叙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文章主要内容或复述课文,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读、背来丰富词汇量,有些课文可以组织学生搞辩论会,还可以用礼貌用语教育、日常交际示范、优先提问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说话的训练。

2、培养学生大胆说话和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

   小学生学习说话,先要敢于说,然后才能说得好。于是我在教学中,多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多表扬、 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每节课设计“一分钟演讲”的活动,内容不限。为了使学生有话可说,我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多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向全班同学口头表述,刚开始时,很多学生只是说简短的一两句话,后来胆子大了,成绩好的学生还能说得比较流利,比较好。

三、“思”的能力的培养

1、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这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宽松氛围,激发学生思维潜能;要克服反应定势,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要树立问题意识,培养批判思维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例子,语文教师要以生为本,借助教材这个例子,运用多种策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举一反三,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回归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重视问题的发散性。

在课堂讨论中,问题的解决不再是简单以学生掌握知识点为结点,而是让解决的过程成为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教材为基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又是课外学习的集中反映。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发散性,既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在问题的引领下,在教师的点拨下,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拓展。

3、加强引导,增强讨论的实效性。

面对小学生,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如果组织不力,则容易导致讨论不深入,抓不到问题实质,或是急于求成,造成组内个别优生包办代替现象的出现等情况,造成课堂纪律涣散,学生无所适从。这样,作为“总导演”的教师,必须深入小组,端正学生心态,调整其注意力,帮助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确立各小组的“原子核”,及早缩短适应期,把焦点调节至如何才能更科学、更完整地解决问题上来。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互补性,让教学更顺畅。

四、“写”的能力的培养

1、指导仿写。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依靠模仿来完成,而作为高级言语形式,文章的写作同样需要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发展过程。仿写就是仿写句式,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仿写要做到紧扣话题,语体和谐,结构一致,辞格相同。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模仿对象的结构和含义,做到“形神皆像”。仿写句式思维开阔,又有参照对象,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和兴趣,当然就乐于表达。

2、自由创写。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学生普遍怕作文,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因为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就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从而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总之,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有心人,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作为自身教学目标,在听说读写之间找结合点,让我们的孩子更好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母语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玲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模式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10):33-34.

 [2]刘莉.读写结合 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J].成才之路,2017(04):50-51.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