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南充市西河路小学 罗莉 【摘 要】:数学,是一门计算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成为了众多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充分认识计算的重要性、夯实数学基础、切实加强日常口算能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以游戏引入进行计算教学五方面分析了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计算贯穿在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学好数学,必须让学生能够熟练计算、准确计算。那么,如何让小学低段的学生做到这些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充分认识计算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等先进计算工具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口算和笔算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传统的计算不需要了,只要会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就行了。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对计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现在必须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尽管计算工具科学了,但完全依靠这些计算工具是不行的。这些先进的计算工具实际上是人们在传统的计算方法上发展而来的,没有传统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有如今的先进计算工具。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是不断发展的,今天不学会计算,怎么会有将来计算的发展呢?将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发明就落在下一代身上,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低年级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要用实际操作、建立表象去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会算理。例如教材中的退位减法,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理解上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先摆小棒,如33-7,先摆出3捆和3根的小棒,让学生拿走7根,说说他们是怎么拿的,有的孩子一根一根地拿,有的先拿走一根,一直到拿走7根,有的首先就把3捆小棒拿一捆出来拆散了,拿走7根……通过拿小棒,说过程,分解板书,然后放下小棒在脑海里回忆计算的过程,建立表象,进一步明晰算理。学生把数与形、量结合起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数量分合的过程,把抽象的思维直观化。 二 、夯实数学基础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从小抓起,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狠抓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很多老师都发现:到了五六年级还有个别学生不会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不会背诵乘法口诀,那他怎么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呢?恐怕这是高年级数学老师感到非常头痛的事儿,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所倡导的教育观,要实现这一教育观,那就只有帮助这部分同学掌握计算方法及技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从一年级补到六年级谈何容易,学习就好像建高楼一样,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计算,也需要一步一步的打好基础才能学好,否则缺失太多,要想补起来那就太难了。所以,作为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要认真阅读新课标标准。把握新课标对低学段学生提出的具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逐一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口算、笔算、估算不管在低年级的那一个计算方法的教学中,都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这个多样化是存在于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之中的,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多种算法,对于孩子来说能够顺利使用,并提高自己计算能力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对老师来说要求要高很多:符合思维定势、有代表性……因此很多的算法优化被老师强制接受、强制大众化、强制实施。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有这个思想:除非是算理错误,其他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必须在肯定学生算法的基础上,合理优化算法,不能强制推荐、硬性规定。要让事实说话,让孩子们自觉的淘汰用起来不方便,算起来比较慢的办法,不断学习新的方法,选择好的算法,这就需要掌握的优势算法的孩子多展示、多和其他学生交流。同伴的经验是最容易让孩子信服的。此外,老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多建议、少批评;多提示,少指责。 孩子的算法中,有我们大人常用的办法,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或者从以前的知识得到的启示,从同伴那里学来的方法,不论是哪一种,都不防碍他们的计算能力的发展。但绝对有使他们算得更快、更准确的办法,这需要通过他们在每次的交流过程中自觉的寻找、选择、优化自己的算法。 三 、切实加强日常口算能力的训练 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都是从口算开始,所谓的口算实质就是心算。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口算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如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都是运用的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学会了口算才能顺利的学会笔算,如计算45+38,笔算时,每位上的数相加都用的是口算。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口算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新课标对第一学段口算的具体目标是:能熟练的计算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直要进行口算方面的训练。现在有的教师在低年级重视口算,到了高年级就淡化了,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低年级有低年级的口算要求,高年级有高年级的口算要求。口算不止是低年级的教学任务,要把口算贯穿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口算的训练,一般是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计算教学的动力就是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由于计算教学过于机械单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计算内容,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和形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蝌蚪找妈妈,动手游戏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练习的目的。只有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计算习惯。 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很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开始计算,那能不出错吗?例如,有位学生在计算8-8÷8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马虎结果算成了0,如果在计算时只要仔细一点,很容易看出这题的计算顺序是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正确结果是7,难道是这个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的,完全是因为不仔细而造成的。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 2、养成打草稿的习惯。 很多学生在写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写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书上要做的练习题和老师要求做的计算题,必定有一定的计算目的。或是有一定的难度,除开有少数学生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教师要要求学生找出专门的草稿纸,认认真真地进行打草搞计算,教师要走下讲台,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3 、认真检查的习惯。 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比如数字错了,运算顺序错了,写错了等等,有的还可以进行检验,看结果是否准确。 五、 以游戏引入进行计算教学 1、符合教学要求,有助于解决计算中的难点或提高计算速度。 我在一年级教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游戏:小猫钓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整理加法表,发现运算规律。准备的教具有:胡萝卜(写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式)小筐(算式得数)小兔子头饰、草地(多媒体情境)表格(整理算式)先让孩子们从草地上把自己算出来的算式(胡萝卜)送到小筐里,再让他们分组验证各个小筐的胡萝卜是否符合要求。最后把所有的算式根据规律排入表格自己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整节课中,孩子是学习的主角,他们兴高采烈得参与游戏,参与学习,在游戏中积极地进行计算,不自觉地进行整理,非常有兴趣地交流计算规律,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本来枯燥的计算整理复习。 2、游戏后的总结要渗透计算方法或寻找规律。 许多热热闹闹的游戏过后。下课铃一响,孩子们一哄而散。这是不完整的数学游戏,一个完整而有实际效果的数学游戏,必须有一个总结提升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老师或同伴间的交流,体验成功、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更能在同伴的叙述中找到快捷的计算方法,发现许多自己忽略的计算规律。从而大幅度的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这个过程必须要一个适于倾听的安静的环境和一颗从游戏中抽离回来的求知、平和的心。在这个看不到表面热闹的环节中,每个孩子都要有一个高速运转的大脑。梳理自己的思路,畅谈自己的发现。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学生仔细思考再进行口头交流(低年级学生不宜动笔整理),动静皆宜,但不能由老师包办代替,学生机械的记忆或背诵所谓的定理、运算规律等。 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观察,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孩子学习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算理算法,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浅析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策略[J]. 青春岁月, 2016(1). [2]张毅.浅谈如何培养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7(2):75-76. [3]王继翠, 李君梅.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 未来英才, 2016(16):182-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