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思考与实践.....................................青志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荆溪小学     青志

【摘  要】: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等现状,思考其成因,并寻找对策,从而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角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初中生的阅读现状。结合笔者一年多来的思考与实践经验,谈谈几点设想与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与做法。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标准;拒绝阅读症;探究性阅读;阅读能力

一、探究性阅读有关研究的背景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已经开始启动,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开始了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工作,新课程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8个国家实验区的中小学开始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2年秋季,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入新阶段,我省的南充市嘉陵区成为省级实验区。顺庆虽然不是实验区,但从教育局、教研室,到各学校,也都在努力贯彻课改思想,学习理论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并且关注实验区的教学动向,积极向新课程靠拢。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十分关注课程改革动向,查看了一些课改资料,并仔细阅读、分析了初中语文的新教材,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面有了一些想法和实践。

我国的这一轮课程改革,必将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坚持与时俱进,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所以,关注学生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面对这样大幅度的课程改革,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思考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如何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国家教育部推进新课程的中心课题是《推进新课程、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推进新课程的关键是更新观念。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唯书”、“唯上”,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要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二、探究性阅读问题的提出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中学生由于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和个体身心走向成熟,因此他们已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他们对世界、人生和自己都有了一定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社会的各种层面、各种价值观、各种知识结构和各种生活方式以及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流行的任何东西,学生都有可能知道。所以“我教你学”的专制式教学模式必将被淘汰,我们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还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权利。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阅读是语文能力的基石,语文素质的高低同能否扩大阅读面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同时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最感头痛和棘手的问题。因为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不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少得可怜。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50个城市的学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见《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一期):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读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如果考虑到这里课外书还包括一些粗糙低劣的卡通漫画、言情武侠等书籍,那么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笔者曾对去年任教的初二年级两个班的100位学生作过调查,情况还要不容乐观:文学名著阅读且有计划的同学为零,有空偶尔读的占40%,不读的为60%;只阅读过一部的占20%,阅读过两部及以上的为零,绝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阅读过完整的一部文学名著。笔者所在学校为农村学校,可能城区学校的情况会好些,但总的说来,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已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现在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马以鑫教授在谈起这个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学生普遍地患了“拒绝阅读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我想,如果语文的阅读教育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上,那么,即便是学生对于教材上的文章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背得滚瓜烂熟,而课外得阅读却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阅读教育其实等于是空的。

三、“拒绝阅读症”成因的思考

1、与课业负担偏重有关。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以初三学生为例,他们的时间早已被考试科目排得满满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少,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还大行其道,又哪有时间去翻阅厚厚的名著?而且,由于学习压力,一些学生已经见书就烦,有了较深的抵触心理。初三学生就有在中考之后撕书焚书的毁书现象,令人深思。而且,对于少数喜欢阅读的学生,家长、老师还不时出来反对,禁止他们读“闲书”,这使得他们的读书热情遭到了抑杀。

2、与阅读兴趣缺乏有关。

中学生阅读面狭窄,除了缺少时间以外,还与缺乏兴趣有关。所以,即使是在较为空闲的寒暑假期间,他们用于阅读的时间也仍旧很少。由于多种原因,学生没有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和良好的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丧失阅读兴趣。长期以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在教师限定的思维中去接受,不敢有自己的见解,这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造性。而其实,文学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作品作为阅读文本的多解性,从而讲有余而悟不足,析有余而辩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的机会去体会、感悟、想象、创造,那么也就不会有主动阅读的欲望,慢慢地就对阅读泯灭了兴趣。

3、与社会文化氛围有关。

毋庸讳言,现在我们的社会文化读书风气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于是向学生们完全开放了整个世界。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光盘、录象、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而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书籍阅读就显得枯燥乏味。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我们的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这些信息源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文学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因而是无法替代文学阅读的。这些社会现象凭个人的努力或许一下子无法改变,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做的是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的阅读之路。

四、探究性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 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探究性教学,教师首先就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传统权威性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进行的探究阅读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2、深化探究过程,促进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加深理解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个体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因此进行课堂讨论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探究的同时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探究性阅读时教师可以合适的采用分组的方式,让3-5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轮流担任组长,并且在课堂安排讨论活动时,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有明确的分工,并且在团队合作中发挥学生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来共同完成探究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时候,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能力差异和性别差异,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

  3、教师要注意筛选信息,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人们获得信心的方法途径也很多,而学生要获得需要的有利的知识信息,就需要教师来采用更多种类和高层次的教学手段,来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就要注意指导学生的探究方法,在进行探究阅读时告诉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通过一定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对探究阅读常识方法的运用。其中对探究方法的训练要做到:首先是培养学生探究阅读的学习观,在进行阅读时提醒学生进行有意注意阅读,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问。其次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常规观,也就是在阅读时要抓住问题,来确定思路,在阅读中造材料,然后教师进行点评,最后在讲说探究成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符合新课改要求和我国强调的素质教育发展要求。另外,进行的探究性学习还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促进教学效果不断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孟琳.探究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123615):41-42

  [2]徐苏萍.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05):35-38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