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以研究性学习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冯飞

以研究性学习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小学   冯飞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性要求我们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从而鼓励学生在解题中主动地、独立地、别出心裁地提出新方法,善于联想、善于类比、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以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获得真知;促进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重点势毕落在课堂教学上。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在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研究的同时,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就小学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谈几点看法。

一、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行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影响着现代的大部分教师,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部分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小学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缺少创造性思维,对自主性的研究和探讨根本接触不到,往往压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单单是为了学习简单的公式、定理和法则,更重要的是对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使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学习,养成独特的思维。

从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一直都是坚持死记硬背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往往视而不见。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形成消极的听从态度。同时,小学的教学进程不注重学生的年龄等特征,不能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的发展是持续重新组合结构进而产生质上差别的综合过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效统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所以,课堂教学应该充分根据学生的学生方式来设计,认清学生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采用创新的教育模式以便于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互助的良好教育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其能够自己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如何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研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研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与旧知相连接的新知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新问题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从而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研究。

  2、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过程,问题本身也充满变化,丰富多彩。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可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研究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研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练而成的。“研究性学习”与机械记忆学习或直接接受学习比较,需要更充足的时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参与新知的探索。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分析性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机会,使学生具有充足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地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地达到目标,获得发展。

三、小学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要注重观念的转变,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这是研究性学习所提倡的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设计、探究还是实践,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位参与者,他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学生,也接受学生和探索活动的评估。他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和学生共同商讨,共同学习。双方在共同讨论、共同学习中,老师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知识指导着学生,而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接受新知的能力也启迪着教师,教学相长,互为导师。在如此亲密的接触下,师生之间势必拥有深厚的感情,这样学生才愿意倾听老师的教导,才愿意向老师倾诉自己的想法,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2、注重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目标整合,发挥数学学科的优势。

与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更多更好的联系实际去学习,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探究式学习”是一脉相承的。所谓“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一样,是一种模拟性的探索研究活动,它强调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与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质疑、调分析、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它鼓励学生对书本和教师的超越,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各个学期都安排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安排了“粉刷围墙”这一课题,学生必须经过测量面积、预算工资、调查价格、计算材料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制作出切实可行的粉刷围墙的工程方案;又如六年级上册学习完利息的相关知识后安排了“合理存款”这一课题;六年级下册在圆柱和圆锥一章后安排有“节约用水”的课题,这是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一大新举措,对于激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避免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大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这部分内容,使其落到实处,行之有效,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认为可做可不做。从学科特征来说,数学科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应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探索,既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

3、要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注重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探索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全员参与,所以,在评价时,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而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目的是一致的。在实施评价时,不但要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使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化,从而适应人才发展的多样化的要求。目前,仍有少数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眼里只有分数,以分数定好坏,这样是万万不行的,因为分数不代表能力啊!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它是为了用它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要的不是教会学生解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再以简单的“ABC”或“优、良、及”来一词定论,而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地评价我们的学生。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习得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我为每位学生建立了“数学学习成长档案”,从课前预习,课内表现,作业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记录下学生的点滴进步;在评价方式上,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我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定性描述为主,尽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用档案的形式记录下学生数学学习的足迹,并与学校的整体评价紧密结合。经过一年多的实行发现,这种评价方法学生乐于接受,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具体表现为: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合作的意识增强了,主动参与交流的人变多了,作业也完成得更快更好了!该评价方法也受到了学校的肯定,并在各年级推广。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它所负有的历史使命也是传授式教学所无法替代的,然而,由于它的年轻,所以,还需要更加成熟。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搭配、它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等一些学科中应用,都有待于我们更深入的研究,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坦,《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章建跃,《建构主义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4].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