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师生互动的基本要求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小学 罗朝玉 【摘 要】:师生互动,简单说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一切的交互作用的影响。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影响,小学语文课堂中还出现了许多畸形的互动,为此,教师就要引起注意,用合理的方式,促使良性师生互动的展开。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师生互动的基本要求教师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学要审视美,情境交融,师生角色互换,主次对调,构建桥梁,互通有无。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角色互换;互通有无;能力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根据现实,可单一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合力则更好。互动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现实情况而选择教法、确定学法,不应千文一法,一概而论。 一、教师素养的提升 1、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深入认识到教育是以促进少年儿童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基于这种理念,语文教师应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应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应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知识整体化的教育观念等。 2、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提高文学素养。教师只有以高尚的思想品格,渊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杰出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才会受到学生敬佩,赢得学生信赖,形成教学合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特级教师钱梦龙谈到他的备课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可见,备课是教师与文本进行师生互动的创造性工作。可以说,一堂精彩的课,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另辟蹊径撩人心——一语天然万古新”。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在世纪之交大力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呼吁学生审美体验的回归! 二、审视语文的美,情境交融 1、语文的生活美,无不包含着一种生活的气息,生活的真实,生活的美好。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种悠闲舒适的乡村隐居生活的写照; 语文的自然美 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鱼虫等客观世界中进入审美范畴的自然物的美,就是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绮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雨中泰山奇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林木繁茂、朝晖夕阴”的醉翁亭;杨柳岸的晓风残月;秋后黄昏的满地黄花;日暮溪亭的藕花深处;空山新雨后的松间明月;“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荒凉塞外;“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等„„大自然的千姿百态都一一借着语文这块天地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学生可以不出门而观尽天下景,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领略一份与众不同的自然美。 2、人文美。《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严密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人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有“指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授课时,为师者就不能简单的强调字词句章,而要与学生一起来分析寻找和感受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语文的诗意美。 走进语文,我们就走进了诗意人生:和郁达夫相对而坐,任故都的秋酿成一室清静悲凉,解读他深沉的目光里蕴含的“国破山河在”的忧伤;更把敬意献给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铸造了灵魂的坚强,撑起的是民族的脊梁。品读着文学大家那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我们的心中也被诗的柔美沧桑洗涤着,纤尘不染。走进诗歌的海洋,领略不朽的诗魂。我们与学生一起徜徉其中,了解了祖先在这块厚土上怎样的生活着,又怎样把沉重的生活凝聚成灵动的诗;我们和学生一起轻叩一个个不朽的灵魂,满含崇敬、感激、赞叹的泪水感悟着她的美丽,虔诚的接过先人留下的珍珠一样的、水晶一样的纯真的馈赠。 三、角色互换,主次对调 1、以学生为中心,大胆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即教师在课堂中既是积极参与者,又是导学者;既课程的开发者,又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教师通过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贡献个人意见与经历,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此外还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效益。 2、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自主学习途径。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的提问成为教师的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此时,我们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该怎样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探讨?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而教师并不着急去表态或解答,而是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师生共同商量着解决。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 3、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努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才能使他们充满渴求知识的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做到“三个不”、“四个不敢”。(即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认教材,敢于否认古人、名人,敢于否认自我,)同样,也要敢于否认教师,以此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精神。 四、构建桥梁,互通有无 1、倾听、欣赏、善评价——架起师生平等对话的桥梁。善于倾听。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善于欣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于孩子的个性中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承认和赏识,希望充分地展现自己。因此,教师要以一种赏识的心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善于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悉心寻觅课堂上自然流淌的情思,面对学生的多元反应,要及时做出适当的评价,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做到“尊重而不盲从”。 2、求活、求放、求发展——构建教学互动的平台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活”、动中求“放”、动中求“发展”。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3、延伸、延伸、再延伸——让教学回到现实的生活中 。对话课堂作为一种沟通方式,意味着平等融洽;对话课堂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意味着现实开放;对话课堂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意味着动态生成。这样的对话课堂。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对话的课堂里,是师生两种生命体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 总之,师生互动的重要宗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我们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付诸实践。这样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1].杜永强,陈柏华.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66-70. [2].王虹,宋鹏君,李臣之.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个案观察[J].教育科学论坛,2013(9):11-14. [3]高愉清.交流与互动平台的创设应是语文教学的取向[J].考试周刊, 2008(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