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小学 罗中毅 【摘 要】: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思维,还可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针对重点创设情境,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思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选取趣味性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 存在问题; 研究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可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往往是形式化的、偏离教学的、无思维深度的、甚至无趣的。本文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分析、思考及提出的对策研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要求 1、“数学情境”是指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有效的数学情境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系有密切关系的,能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联想,调动起学生内部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的数学情境,促进数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还能把审美情趣、思想方法加以挖掘和提升,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2、“创设数学情境”就是要求数学情境的创设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创设适当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课改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要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创设一些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创设出适当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3、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许多教师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考的动力源,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起点。情境因问题而有意义,问题因情境而有生气。同时情境的创设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应针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等认知创设情境,使创设的情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情境的创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 热门的话题,许多一线的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情境 创设。然而,一些热闹的情境是否真正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 容?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中有很多不容乐观的现象,也存在的诸多 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准确的把握情境创设,让它更好 的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创设一些流于形式,偏离重点,无思维深度, 了然无趣,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情境。 1、形式化的情境。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投 身于情境创设大流,在他们看来,不管教学是否有效,只要戴上了情 境创设的帽子,就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于是开始不根据教学需要和 学生的实际就随意的创设情境,或是把“现成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或 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样的 情境所展开的,试问这种“现成的”情境怎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 种没有目标的情境,是脱离了学生实际的,是流于形式化的。 2、偏离重点的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 的思维发展提供土壤,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为教学内容提供服务, 是进行情境创设的核心与前提。而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创设情境却是在兜圈子、猜谜语、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虽然看上 去课堂学习氛围“浓烈”,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所以,没有真 正服务于教学的、没有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不利 于学生发展的。 3、无思维深度的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常常为了顺利完成教学内容,而提出一些无思维深度,甚至假问题的情境。如:在教五年级上学期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探究一开始,教师就问:能不能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呢?然后直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然后极其顺利的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虽然整个探究过程显得非常“成功”,但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被老师提问中的“完全相同”给固定了。为什么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学生不知。这也就在他们的认知上形成了空白,探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虽然是问题,但却没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 4、无趣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 跃状态,能较快、较好的接受教学信息。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 趣源自于具体情境。因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考 虑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常常是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 律。如:新课程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学课件是用小胖、小巧、 小丁丁、小亚四个人物的学习或生活的情境图来呈现教学内容。所以 教师常常一味的借用书中这样的情境。而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成 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二年级的 学生会对书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的 学生就会觉得很假、很不真实。致使以后的学习枯燥、无趣。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教学情境的有效对策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越贴近, 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在学生 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情境学习资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并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自身的学习需要,并积极主动的 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如在教“凑整”(上海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这一内容时,我创设美国小朋友到中国购物的情境,然后提出两个问 题:(1)“这个”商店不收美元怎么办?(2)请你仔细想一想1 美元 兑换成人民币多少钱?并出示出示 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8.0806 此时,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在小组内讨论,学生甲说:“我觉的一美元可以兑换8.081 元”,学生乙:“她说的不对,我认为 应该是 8.08 元,因为人民币的最小面值是分”,学生丙:“我跟他的 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应该兑换8.1 元,因为根据我的生活经验,分这 个面值在生活中已经不流通了,所以就是8 „„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熟悉自然,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亲切感也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针对重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教学情境既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 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从现实生 活中找到与探究内容最贴切的情境,让学生及时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 题,并很快投入到探究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把学生引导到建立数学模 型上来。在教“可能性”这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有同 样大小的球,分别标有 入盒子里,使以下条件成立:(1)摸出一个球,一定是双数 (2)摸出一个球,可能是双数 (3)摸出一个球,不可能是双数 学生通过在此情境中的学习,不仅知道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 性,还掌握了通过改变条件可以使确定和不确定的事件相互转换。较 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成功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3、注重思考性创设教学情境。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 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 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 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如: 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在进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 我共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才能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换化成长方 形的面积?(2)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剪开?(3)转化 完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变成了长方形的什么?学生通过对这 三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不仅掌握了如何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 长方形的面积来解决,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要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 开,最后也就顺其自然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种有 思考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也真正的让学生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 总之,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广阔的的数学探 索空间。但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绝非是把“现成的”情境照搬过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在实践中多多反思,把创设情境的重点放在 “趣”、“实”、“思”等方面,让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 力,让务实高效的教学情境,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 [2]. 郑毓信《国际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