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文蓉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小学  

【摘  要】: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还要进行价值引导。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起点、触发点、中心点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可以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当前课堂教学

1.1教学的资源从教材、教参扩大到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的整合。传统课堂教学将教学资源狭窄地限制在教科书和教参之中,过分追求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的完整性,忽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知识的学习状态的联系,无形地将自己封闭起来。新课程标准一个突出之处是倡导树立大教学资源观,突破了原来狭窄的教材、教参,呈现出扩大化趋势,包括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这些因素,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方式上多元化。从教师方面看,主要指教师的专业训练、个人特质、能力技巧、动机信念等;从学生方面看,主要包括学生的先前经验、已有能力、兴趣态度、个人特质、家庭背景等;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主要指教材、配套材料、教学资料等;从教学环境方面看,教室、班级人数、硬件设备、教学媒体、家庭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强调教育对象的资源性,从而使教育的资源总量极大增加。课堂教学相对于以往因学生可能掌握信息的匮乏所形成的以教材和教师知识存量为学习朝向,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情形,应该有所革新。教师必须发挥专业智能,确实掌握学生的学习特性包括其能力、兴趣、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同时迅速洞悉教室的学习条件,统整可服务于教学的所有资源,并戮力营造符合学生个别差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浸淫其中,造就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和互惠的、生长性的学习“生态环境”。

1.2教学的过程由问答式优化为多向互动式。传统的课堂教学由“灌输式”延变为“问答式”,其本质还是教师为权威,学生为配角,单纯的知识、信息传递过程。看视热闹的课堂一问一答,实际上都是教师预设好的,缺少学生的主动发现和参与,甚至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视而不见,强拉硬拽,这种课堂教学活动是难以闪现智慧的火花,激起学生探求和创新的欲望的。事实上,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诸如“问答式”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而互动性是交往的基本属性,它强调通过师生的、学生的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1.3学习的方式由知识接受形式转变为互动生成式。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必然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知识总量规定为一个外延不定的单位,那么其中主要包含有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部分。在认知性课堂教学中,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占有了教学过程的大部分,少部分是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是微乎其微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要求尽量缩减由教科书静止提供的知识的分量,适当扩大教师个人知识的分量,尽量扩大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所占据的分量,并以其比重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最本质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实现学习由知识接受形式向互动生成式转变,其起点是师生通过互动发现产生新知识,并建构和完善新知识体系。

、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起点

   2.1目标预设从凝固型到渗透型。课堂教学是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过程,虽然我们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都会思考: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却很少关注目标的落实。教学设计中,目标虽然能完整地记录三维目标的整合,可在详细的设计中却没有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目标成了一种摆设!因此设立过程性目标,将目标渗透到每一环节中,显得很有必要。预设时要考虑怎样在过程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当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随着课堂的推进,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2.2环节的设计从单线型到多线型。这就要求教师在写教案时,要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这节课什么时候进行什么环节,这环节到下环节应如何度过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性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计,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学?什么情景下适宜采用自主探索?什么情景下适宜教师讲解?同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的反馈信息太容易,那该如何调整?如果学生反映太难,有怎样调整?这个问题准备让学生单独回答还是集体回答?答对了应该怎样回应?错了,会是什么原因,又如何纠正?

2.3教学时空预设从紧凑型到留白型。叶澜曾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然而我们的在备课时往往把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束缚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中,课堂仿佛成了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如果课前设定过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以为教学的预设要通过“删繁就简”学习素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空间。

、重点关注,是动态生成的触发点

3.1关注新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认知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他们往往和以前的旧知识产生了不同的联系,从而迸发出种种问题,我们要将课堂教学中这种生成的问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万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学生归纳出法则之后,再次组织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新问题?学生提出:2431-1641=790一题,问:我的算式十位上34不够减从百位退1,如果百位上是0那怎么办?这个问题在新授课中提出,确实让我觉得意外。但仔细想想,知识在学生脑中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时时发生着联系,这些预设外的问题该如何对待呢?我当时由衷地表扬学生,并把这问题转交给学生来讨论。

3.2捕捉新创意。课堂就象个网络,学生则是网络的节点,课堂上网络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个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更应该特别关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如教学连续退位减法2000-426学生已经交流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仍有一位学生高举着小手,我虽担心课堂的节外生枝,但让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她的算法是这样的:1999+1- 426 。不拘一格的算式显示了她不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3重视数学思想。新课标对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的思想方法是蕴涵在知识的发生、拓展、应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结合解题策略的沟通、比较、总结中,渗透数学的思想,使数学课堂显示出丰富的教育内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转化思想、分类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统计思想等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渗透。

、合理驾御,是动态生成的中心点

4.1学会倾听 ,即时应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通过课中捕捉学生的信息,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通过多向交往作用,推进教学进程。

4.2学会整合,顺势调整。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如教学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是,教师采用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为什么会有内外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刻度,量角器是怎么造出来的?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的?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90°为什么只出现一次?”这些问题中我重点选择了最后一个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导学生发现半圈的度数是180°,顺势解答了第三个问题。

4.3学会等待,弹性控制。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弹性控制就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留有时间和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等待中,把握节奏,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的生成达到教师的预设要求。例如在课件出示统计表,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学生计算的方法算出总人数:8+9=17()而用数数的方法算出总人数是14人。为什么算出的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出了3人呢?我便以此为契机,生成探究性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学生一开始很迷惑,讨论了一会儿后,学生就有了许多精彩的看法,从探究中学会了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总之,课堂动态生成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智慧,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面对各种教学情境都能以种开放的心态,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考利.教会学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J].教育研究.1997(7) :3-7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