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要求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小学 周大华 【摘 要】: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的有效性应从以下角度考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具有丰富性突出、练习设计富有思考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练习题的应用性。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设计的练习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对他们进行品质培养和情感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新授课堂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练习设计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新授课的练习呢?经过本人几年的研究探索,练习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短短的40分钟内,既要完成新授知识,又要及时的进行练习巩固,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首先要做到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在关键处。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后,针对学生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与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容易相混,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看一看:让学生任选一处观察它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3)画一画:将你所观察到的画在作业本上。 这样的练习,既复习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又巩固了图上的东南西北方向,更重要的是,将两者同时进行,使学生更清楚的明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方向是不会变的,而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方向是人为制定的,只不过人们习惯于将上方定为北方。所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巧妙而恰到好处的课堂练习,可以使教学过程优化,从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形式多样,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有差异的。在《数学课程标准》就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层次作业就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目的就是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教学时尊重差异,满足个性化需求,使每个学生在适应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会。 分层次作业一般都是将学生按好、中、差适当的分为A、B、C组,将作业习题分为起点题——由学困生(A组)完成,一般题——由中等生(B组)完成,思考题——由优等生(C组)完成。我在班级中实行分层次作业时,一开始也是按照这个模子,试行一段时间以后,感觉并不成功。这种设计方法允许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做,的确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信心,但也有一定的弊端。首先对于学生,分层次作业设计是能够激发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主性,但也给一些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总觉得“我是学困生,你是优等生”,慢慢会造成学困生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失去竞争意识。中等生则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挺好的;有些优等生总觉得“你是学困生,我是优等生”,骄傲起来,失了前进的动力。其次对于老师呢,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教双科,如果都留分层次作业对于教师的备课量、批改强度、分层辅导等的要求也就越高,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精力体力双透支。我经过不断反思得出:分层次布置作业这种教育理念是对的,但不能按一个模子照搬,要适合班情,校情,国情。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作业,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作业,爱上作业。 三、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具有丰富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教材编写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对教师在平常的练习设计中,也应努力做到这一点,使自己所设计的练习不管在内容还是在呈现形式上都要丰富多彩,从而改变过去在练习中的严肃有余,生动不够,活泼不足的形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以达到练习的有效性。 例如,许多学习资料上将以往呆板枯燥的练习题目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给学生练习的题目前写上一句激励语言:“下列问题只要你仔细分析,一定能解答,我们相信你”。“你真棒,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吗?”还有将“练习混合算式”取名为“开心过山车”;文字题改为“畅游文字岛”,应用题可改为“问题乐园”等,表述的亲切,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再如,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 (1)对口令:同桌两人,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二五”,另一位同学说出“十”;或者一位同学说出一句完整的口诀,而另一位同学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2)找卡片:一位同学出示一张数据卡片(5的倍数),另一个同学迅速地找出两张算式卡片与此对应。 (3)用口诀:出示一首古诗(每句5个字),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共有多少个汉字.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可用到5的乘法口诀的? 以上这些练习设计,就改变了过去读、背,抄的形式,而是将这些将数学知识与动手操作、生活现象及其它学科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倍感亲切。与过去单纯的练习题相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更丰富了数学的内涵。 四、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应有多层次性和思考性 课堂练习应遵循总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练习层次一般可分基础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懂、会、熟。基本练习也可是模仿题,练习着眼于“双基”,以巩固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变式练习可以是形式上变化的题,也可以是位置变化的题,或是逆向思考题。目的是为了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巩固新和技能;综合练习是知识综合的练习题。如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的练习,以便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强对新旧知识的理解,防止新旧知识混淆。 练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题目带有一定的思考性,就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计练习时,可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题目以及数学游戏等。例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中设计了一题多解的题目:求下列阴影图形的面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图形的面积,也可以沿着阴影部分的边剪下,然后将阴影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来思考等。 五、小学数学练习要灵活选择当堂反馈的方法 1、个别反馈。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巡视,边巡边批边反馈。在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巡视学生情况,在巡视时做个别批示,当面反馈。重点选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批示和反馈。 2、统一反馈。待全班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学生自己核对、订正。教师的正确答案可用卡片出示或投影出示。 3、典型反馈。指名几个学生到黑板进行板演反馈。根据课堂具体情况,有时可选易错的学生进行板演,有时可选学习不认真、理解不深刻的学生进行板演,有时可选完成作业快的学生进行板演,有时可选准确性高的学生进行板演。具体反馈时,待全班学生完成作业后,讲评黑板上的作业,其余学生核对、订正。 4、互相反馈。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教师公布答案,让同桌或前后的同学互相批示和反馈。学生互相反馈有利于同学间互相学习,借鉴别人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交流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课堂作业的当堂完成与反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显著的。我们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课堂作业,保证课堂作业能当堂完成。做好课堂作业的当堂完成与反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六、有效性评价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要想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必须对练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因为对课堂练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传统的评价方法,一般都用“√”、“×”表示。这样的评价方式在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和指导性。要善用评语评价学生课堂练习的结果弥补这些不足。应尽可能地安排课内练习,并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对学困生的面批、面改,加上适当鼓励,有利于他们的进步,可以有效地避免学困生掉队。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参与批改,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我批改,或相互批改,也可以进行师生共改。运用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练习评价的有效性。 总之,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为目标。这样,才能使课堂练习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 《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2013年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