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创设“双情渗透”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张燕

创设“双情渗透”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四川省广汉市雒城镇第一小学校   张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事实上,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教学的优化、什么有效的教学、什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统统都是一种奢谈。”而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师主体性的正确意识等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全情投入其中,以情感为纽带,以教师的真情流露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学习中实践,让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双情渗透”式教学,就是教师以真情实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火种,带他们细腻入微进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景,使其内心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对音乐动心及至动情,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世界中去。这种以情激情的方式能够“以美育人”、“以美感人”,让“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悠然心会”、“浮想联翩”去浸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双情渗透”的美好境界中,师生间情与情的交融无形中促进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美的情境,营造愉悦的艺术氛围。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要创设美的情景,将学生带到一个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学生能否进入学习状态与精神是否愉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期望参与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体现,而学生的自主性也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要使音乐课堂成为载悦的课堂,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放弃“话语霸权”,以平等的心态和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敏感的心灵。在这样的师爱下,学生才有思考的自由,有抒情的自由,有说话的自由,才会投入地笑,动情地唱,才会忘我地与音乐融为一体,与课堂融为一体。和则美,美则愉悦;谐则畅,畅则通达。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营造出的和谐情绪和氛围,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状态,而这种整体状态产生的磁场效应,反过来又会激发个体积极的学习状态。

如教师师声情并茂的演唱、播一段优美动听的曲子、展示一段轻松优美的艺术画面、讲一个与本课相关的小故事……这些都能创设出一个个美的情景,营造出一个个轻松愉悦的氛围,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二、以教师的真情流露,激起学生的全情投入。

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培养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行动表现,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和帮助学生不断实现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而教师的情感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淳朴、美好的情感,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善良、上进的一面,都希望得到别人肯定。所以,教师带着这种无私的爱,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与他们谈心、交流,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去尝试,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希望,获得成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师有热情,学生才会受到感染,才能全情投入到音乐课堂当中。当我们欣赏一段音乐时,老师首先要身临其境般地随音乐做表情、动作的“表演”;当我们唱一首歌曲时,老师的范唱就应当是“明星”般的投入;当我们设计了一段即兴的歌表演时,教师一定就是其中的一员……在我们的课堂上,没有一个是旁观者,全体都是主要演员!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堂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

三、活用多元的评价手段,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一堂精彩的有智慧的音乐课,离不开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教学评价,使教与学真正互动起来。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应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种既无乐趣又无成就的学习,即使反复刺激仍然收效甚微。因此,在音乐课堂中,要立足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欣赏学生自评互评的精彩,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艺术殿堂。

课堂上,只要评价使用得当,即便是短短几句或寥寥数语,也能在第一时间里调控教学、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评价是一种参与,一种判断,一种交流,一种激励”。它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用多元的标准代替唯一的标准,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出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允许持不同的意见,允许说错做错和改正错误。如果教师愿意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并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就能充分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要发挥学生个性互补的优势,就引导学生彼此启发、相互倾听,让学生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创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引领学生进入更深层的思维活动;为了体现自主和平等意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主动探讨、相互评价、相互欣赏,从而激活学生思辨的灵感,实现了共享共进;为了唤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共鸣,让心灵与音乐碰撞出一簇簇激情的火花,那么,学生的互评、老师不失时机的点拨评价可以激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参与热潮,学生有了自由表达的机会、有了主动参与的欲望,他们感悟音乐的情感之门砰然大开,从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四、丰富音乐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心中的舞台。

要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发展必须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要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舞台。音乐的魅力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等效应上,也就是说,音乐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每天装载着乐理知识回家,而应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起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喜爱,使之主动参与到活动中,积极地学习、去表现、去感受音乐艺术,为他们搭建起多彩的舞台。

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比平时活跃。因此,教师应抓住每一个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角色,提供更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如设计一些音乐游戏或音乐成果展示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多层次的多种角色,让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暗示他们:你所选择的角色正是你的特长所在,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每一次活动、每一个角色上,让每个学生都明白音乐艺术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的,你的表演都是非常个性化的体现,你的欣赏都有独特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都能从容地参与到活动中,把自己的真切想法讲出来,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如《柳树姑娘》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把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写进小纸条,变成美丽的柳树姑娘的要求,把枯燥的乐理知识藏进有趣的活动中。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有趣啊。谁都争着要在柳树姑娘的面前露一手,自然会产生一种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倾向。如此一来,本课的知识点便在这些活动中轻松掌握了。

再如: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我告诉学生:“咱们要搞一次音乐成果展示会,请同学们各自作好准备,把你最能干的某一项展示给大家看,主要看看咱们班的同学中有没有胆小鬼。另外,我们还要和别的班比赛,看哪个班参与的同学最多,展示的项目最多。如果需要,我很愿意为大家服务。”话音刚落,我看到每个学生的眼中都闪动着希望的光芒。于是,他们开始积极的忙开了。有的四处搜集资料,有的苦练舞蹈,有的自制打击乐器或借用学校的乐器,有的请我改写串词,有的要我给他们“开小灶”,指导他们的小合唱或独唱等,有的操起竖笛一有空就练习……学生的能力在这尝试的过程中得以提高,自信心在展示活动中得以增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一有机会就争先恐后的上台表演,把小小的三尺讲台变成了他们积极向往的舞台,为他们今后走向更大的人生舞台铺出了一道曼妙的五彩之路。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快乐学习音乐。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2)曹理、何工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3)吴斌主编《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部分期刊。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