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的关系............刘纪园

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的关系

四川省南充市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刘纪园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加。体质与心理健康既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其身心健康一方面需要个人明确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努力进行运动锻炼;另一方面,更需要高校的体育教育、培养和引导活动。基于此,文章在简要概述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关系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协调发展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概兴起于 80 年代初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办学特色越来越鲜明,也逐渐的被社会和家长认可,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外,还要对他所学的知识根据专业进行筛选、整合、巩固,更注重的是通过所学知识而进行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除此以外还要对学生的社会交流、思想品德、自我发展和独立生存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渗透教育。当然跟任何事物发展的过程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问题,如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且此问题已受到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高职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必然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学校体育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几种可能性,并提出具体实施的做法,希望以此推动高职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1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概述。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1.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分析。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当代高职大学生不得不面临来自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经济、择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从调查中得知,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紧张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性格上的缺陷,如以自我为中心、自卑、怯懦、偏执等,在社会交往中容易产生恐惧、愤怒、嫉妒,从而造成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自我调控能力较低,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遇事不冷静,易感情用事,带有明显的生理早熟、心理滞后的特征,这个阶段很容易形成身心发展的失衡现象。再次,学业问题也是困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业压力过大,自信心降低,甚至产生失落和自卑感,继而引发精神紧张、失眠、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此外,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1.3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进入大学的新生, 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一大堆问题, 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惑常常使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波动现象十分普遍。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大学校园, 对新环境即感新奇又感陌生,即兴奋又压抑。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 往往遇到一点挫折, 就闷闷不乐, 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拔。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 竞争在人才培养和就业制度上的引进等, 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 均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 自负和浮躁受到竞争法则的轻视, 这种失落感极易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关系  

2.1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目标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发展水平的协调。

体育教育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预见体育教学活动可能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身心发展方面达到的目标,不仅要体现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也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然而在体育教育实践中,许多情况下教师习惯于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作为唯一的目的和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目标。因此,在设定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科学合理地制订,把体育教育目标优化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而且其每个方面都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协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2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现有水平的协调。

为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有序地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围绕教育目标,把握学生现有的身心水平、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改造和创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那些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注意特点、意志表现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内容的开发,增设体育心理训练及拓展训练内容,注重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的融入等。与此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方式习惯等,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合作学习、模拟训练、创设情境等。  

2.3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环境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环境的优化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需要来进行组织、安排和设计的。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而心理环境的创设主要在于体育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创设良好的生生关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打开心胸,释放个性,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  

 2.4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评价的优化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评价的优化,不仅保证了体育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发展,也激励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内部动因,增强自我效能感,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明确的导向作用。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术、技能的评价,也应注重对学生体育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发展的评价。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应具体落实到:首先,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发挥其自我评价、管理能力;其次,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最后,在实现评价主体上要实现多元性,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身心的进步与发展。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3.1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可以促进高职学生智力发展,有益于智力水平的提升。

高职院校大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让大脑获得充足的氧气供应,脑力得到快速恢复,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分析能力的健康发展,对保证智力的健康发育及大脑潜力的开发有积极推动作用。

3.2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情绪稳定,帮助缓解紧张情绪和消除心理疾病。

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竞争越发激烈,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受其影响,也面临着精神空虚、焦虑、情绪压抑、思想紧张的问题,极其容易导致悲观、孤独等心理障碍。一方面,高校体育活动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群体性,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有利于高职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和意识,消除困扰内心的枯燥和烦闷,提高积极主动性、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满足相互交往的人际需要。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教学中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调节情绪,并得以保持健康、稳定、平和的心态。

  3.3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与行为的协调性。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内在要求,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然离不开健全的心理机制,必然要求具备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就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巨大影响,不仅帮助高职学生在情感上相互沟通和交流,而且帮助发展他们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发展。具体表现为: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表现勇敢的品质、敢于挑战、努力克服困难等行为,与自我观念、自我要求保持协调一致,逐渐使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受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影响,使高职大学生在心理上不断表现出乐于与人交往、能客观评价自我与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自制和稳定的心理状态等;在生活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身心皆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健康状态,最终使高职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对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4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处于大学阶段的高职大学生,相比之前的初、高中阶段,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因素容易造成大学生之间关系冷漠,彼此间缺乏感情交流的现象。面对高职院校复杂的人际关系,高职大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改善诸如此类问题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体育运动能将爱好一致、志趣相投的学生聚集起来,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锻炼或比赛,使学生彼此之间产生亲切感,并为他们进一步相互熟悉和结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  

4.1将心理健康指标设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

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魄,还要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应把心理健康的测定作为体育教学的考察目标之一。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的,所以对其进行考察也有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部门可以对影响心理健康的几个重要因素抽取出来对学生进行考察,如自我概念情况、自信、意志品质等等,通过定期的科学测试,逐步完善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体系。定期测试的结果能科学而直观地反应学生心理状况,也为教师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如何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依据。

4.2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体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所有的理念都需要体育教师进行传播。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重视对心理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出合理的自我定位。体育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学习与创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理念的教学中来。可以组织一些拓展训练的活动:例如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一起登山、郊游之类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体魄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避免独生子女我行我素的现象。

4.3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进入高职院校阶段,大学生在之前的人生历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性格特性也逐渐显露了出来。体育教师在教学之初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其不同之处,对学生所从事的体育活动提出建议。例如,对于性格内向、不爱跟人打交道的学生让他们参加竞争性的团体活动,例如拔河、接力赛等,培养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对于性格优柔寡断、做事犹豫的学生,让其参加乒乓球之类动作敏捷的运动,激发其果敢的能力;对性格急躁遇事爱冲动的学生让其参加太极这样的运动,培养其沉稳的一面。教师也可按性别的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为女生适当安排体育舞蹈、瑜伽之类的活动,为男生安排一些户外活动。

4.4进行“体育精神”的学习。

  体育精神是一种心理资源,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指导作用。“体育精神”是整个体育教学的核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不可代替的积极意义。让学生学习体育精神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显性学习,一种是隐性学习。显性学习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学习一些励志名人的经验。隐性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并引导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中。高职体育教育的重点应放在隐性教育方面,例如,体育教师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耐力跑测试,让学生从测试中体会中真正体会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也可以组织百米冲刺测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有时候成败就在一瞬间,在重要的关头要冲刺一把,把握人生的关键时刻。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中,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应该将高职体育教育和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身体锻炼、体育保健和心理健康有机结合的高职体育教育,以提高高职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静,田雨普.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价值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4).

[2] 胡小军.体育锻炼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84.

[3] 陶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成人教育.20121.

[4] 闫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104.

[5]蒋婕.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J].成才之路,201802.



王先生发表于:2020-3-30 22:50:11
法律快讯http://www.ztflzx.com/News.asp?m=42241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