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刍议 四川省南充市潆溪高级职业中学 马 蓉 【摘 要】: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初中地理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发散自身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地理;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地理教师教学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地理教师应当结合初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实施探究性教学, 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和探究, 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和能力, 使得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一、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1、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课堂。“处处是创新之地,时时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每一学科都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的实施让我们必须更新传统的师生观念,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基调,转变课程教学的师生角色。地理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多创设情境,给他们多提供一些讨论、对话、即兴演讲、实验实践活动的机会,改进评价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以下两方面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 2、转变课堂教学方法,提倡诱思探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通过有实际意义的、饶有趣味的、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把以往应试教育的方法加以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应提倡自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究创新,同时优化课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地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克服偏离主题、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等问题。例如,在讲授了地图的基础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绘制简单的校园示意图;在讲授了生态环境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学生们各自在寻求他们需求的知识。在个性的积极思维中体验探索未知的乐趣,在诱思探究中体味创新思想的收获,也因此体验着团体共同设计教学,共享思维的乐趣。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 1、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生抽象思维刚刚发展,能力有限,而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利用感性信息,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讲解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可以独立对其知识点进行表述,提升表达能力。例如《河流》教学中讲到黄河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图片,学生经过教材的阅读,发现下游面积明显减小。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变成学生训练抽象思维的方法。然后继续观察,黄河中游经过黄土高原,在下游区域产生大量的泥沙,逐渐在华北平原沉积,抬高河床,变成地上河,这样一来,高出地面的河床不再接纳支流。其中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学生们都知道,但是在地图中不能观察到,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抽象思维,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令学生直观感受,将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 2、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思维在地理学科中也是全方位思维,学生跳出平面限制,站在立体的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其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初中时期是学生培养空间能力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可以培养学生空间能力的图片和图形,如教材中的一幅地图,学生将其想象成现实中的景物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对其进行更深如的了解,快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教师从下面几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整理,按照一定顺序,有条理的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空间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将地图变成立体图像,再将立体图像变为平面地图的形式,如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立体空间图形,将其变得直观、形象,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逐渐在头脑中形成空间三维图形,开发学生智力。如学习黄河方面的内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图形,学生用过眼睛观察,明确知道黄河长度和形状,并将其具体形状深深引入头脑中,让学生逐渐在头脑中建立立体模型。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建立空间思维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模式,如在教学开始前针对教学内容,利用讨论、历史事件讲解和地理趣事等方面进行导入,激起学生探究本节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初中地理教学就是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展开思考,将看似复杂的概念和现象等利用内部逻辑关系联系起来,这就需要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长江大堤上为什么有的塔基在很深的地下?”在人们常识中,塔基应该建在高出河面的江堤上,但是受建筑年代长久的原因,长江受泥沙沉淀影响河床增高,逐渐超过塔基,这时为了保护塔基不受江水腐蚀,四周堆积砖土,长此以往,堆积的砖块越来越多,就造成塔基越来越深的错觉。这道题目解决过程中就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方面的思考,进而深化学生该方面的能力,提升教学效率。 4、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课堂和实际生活越相近,学生理解效果就越好,活跃大脑思维,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如《自然资源概况》教学中,学生经常对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产生混淆,阻碍了教学效率。如果教学中教师联系实际效果就不一样了,教师带领学生到公园探索,将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联系到一起,有的学生本对自然资源方面的学习不感兴趣,但是户外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将其串联起来,方面学生记忆,充分扩散了思维。 三、初中地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1、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进入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地理教师要多设计能够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灵活思考问题, 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 教师设计的地理题时要注意对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练习, 多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习题, 鼓励学生对自己不同的地方多多提问, 在学生做练习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拓展思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帮助学生在练习中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 让学生能够尽快的进入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并不单纯是一种思维类型, 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综合形成的,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严格根据分析, 综合, 再分析, 再综合的规律, 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来想问题和解决问题, 尽可能的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 2、在地理课堂中创设地理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力。想象力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地理教师可以借助地理知识来让学生创新想象, 经常在地理课堂中启发学生沿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 从多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益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 巧妙利用已经知道的原理解决一些地理现象, 有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地图本身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学生在观察和运用地图时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认知,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地图模型诱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充分利用地图把复杂的地理知识变成简单的直观图像, 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分析图像并得出结论, 这样的学习过程非常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独立创绘地图, 这样可以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满足学生进行创新的欲望。 3、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树立创新意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的过程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新思路, 其实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多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 让学生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质疑要包容, 耐心的引导学生, 这样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才能更加大胆地提出质疑,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的发散性的题目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就能够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利用课堂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堂的教学氛围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 消极的课堂氛围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很难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 不能独立思考更别说进行批判性思维了, 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就很容易高度集中注意力, 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情绪饱满, 再加上活跃的思维有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 丰富的地理知识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 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挑战自己, 超越自我, 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文娟.初中地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18):54-55. [2]刘少云.刍议初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5(02):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