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四川省南充市潆溪高级职业中学 弋 娟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被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初中地理作为基础性的课程,其主要是向初中学生传授相关的地理科学知识,通过学习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地理;改善现状;高效课堂;模式构建 伴随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现行的是新课程标准,其要求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并提升思考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的时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效率问题一直是教育中的重点,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习效果是教师一直关注的重中之重。保证高效不是教师一味灌输,也不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教授的知识越多越好,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下面就对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策略进行探讨。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的原因 1、学生情感不能融入地理情境教学中。初中地理课程安排比较紧张,而且主要以结业考试为主,很多教师为了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所压缩,也没有时间去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教学中来。很多教师的授课内容还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讲授和理解中,情境教学的落脚点也只在知识点的讲授中。这样表面化的情境教学使中学生情感难以与课堂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地理知识仍然是一些零散的理论知识,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地理课的知识体系。 2、课堂缺乏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流。课堂的互动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使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快。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到精确化的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课堂中的师生交流,但是这样的教学互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学互动知识过于表面,不够深入,很多教师将课堂互动笼统地规划到课堂提问环节中,这样的课堂互动是很难收到理想效果的。 3、现有的情境化教学过于简单。现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初中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就可以提前获取很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知识的索取不再仅仅依赖于课堂和教学教材,更多的是课后的自我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情境设计的主要落脚点还是教师的课堂幻灯片,但是很多教师的幻灯片可能会“几年如一日”,用在好几届学生中,幻灯片的内容有时缺乏时代性,无法创新,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轨,无法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所以,初中地理情境化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出发点,用情境教学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建立学生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地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初中地理课程中情境化的教学就是要融入学生自身的实际环境,这样才能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二、改善初中地理低效教学现状的方法 1、运用情感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课程中,应该将课程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本的地理知识原理和道理相结合。知识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情境化的教学就是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课堂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因为无法投入情感的学习过程不会长久。 2、改进课堂导入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必备。初中阶段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课间和课堂上可能会判若两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初始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多媒体设备将自然现象通过画面呈现出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现象出现的原因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并逐渐导入课程教学重难点。 3、地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初中地理学习不是单调唯一的,地理课堂可以和各个学科相结合,地理课堂中的知识跟社会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周边的环境都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资源。在初中地理知识中,很多知识点是需要结合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来共同理解的,有些知识点更是需要学生亲自做实验才能更好地理解。例如风的形成,这样的实验只需要很简单的实验设备,也是相对安全的实验。这种实验课程应该经常开设,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有有关海陆不同季节温度的差异变换,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让学生去大自然中感受这些自然地理的变换,自己测量沙土地和水的温度变化。这样的实践性学习课堂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地理知识,这也是地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过程。 4、改进课堂复习环节。课堂的复习环节是承上启下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渗透来引出新的学习知识。现阶段的这个环节教师还是以问答为主要的形式,但这样的复习只是机械化地引导学生,效果欠佳,因此教师在复习环节要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逐渐构建知识体系。 三、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对策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它要求教师要主观地努力。教师要温暖学生的心,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鼓励学生战胜一切困难。在提问学生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要和蔼可亲,有助于学生回答提问。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肯定、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到自信。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或者回答不上来,教师要给予诚恳的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切不可伤害学生,更不能讽刺学生,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信,就会失去对知识的渴望,这对他们的一生影响都是很大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能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乐于思考,才能掌握学生的主动权,才能释放出更多的创造动力。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内部动机,有了兴趣,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兴趣越浓,学生的学习热情越高,学习知识的速度就会越快,学习效果就越好。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擅长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正确引领下,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新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的概念,加大了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力度。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体现了教学的多面性作用,加强了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关注。如在教学《人口与人种》一课时,教师就应树立这样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需要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情感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3、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需要师生一同努力,共同构建,想要让学生积极的配合教师,必须激发起他们对地理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就必须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传统看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习过程丰富多彩。例如,在《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学中,考虑到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的教学引导观察中国沿32度地形剖面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投影仪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 4、在师生的充分互动下,达成高效教学的目标。如今,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所有的学习活动。在引导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主参与,自主总结,以个人的能力来获取学习成果。例如在教学《稳步发展的农业》一课时,我就在课堂上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掌握了本课重点内容。首先,我为他们展示了纺织厂的图片,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原料是什么?”随后展示农机作业的图片,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启发学生总结出农业是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产业,且为工业的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再次提问:“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个产生部门中,哪一个最重要?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这样有问有答,充斥着互动的课堂是平等、和谐的,学生的参与度强,主体地位被体现,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认识。 5、以生活化的教学,促进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地理知识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课堂上,教师加强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应如何应用到实践当中。如对于《中国的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一课,就可以通过播放我国南北地区的天气预报,展现出不同区域气候上的差异。在教学《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时,将我国各类资源的总量以及人均占有量数据进行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实现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了解到,地理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刚刚接触的学科,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情形下,教师不能对学生一概而论,要因材施教,讲究教学方法。初中地理并不是非常深奥,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在保证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高效课堂教学,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知识并且达到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罗德君.浅析如何创造性使用初中地理教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 [2]李艳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几点尝试与思考[J].学周刊,2018(13). [3]陆娟.构建初中地理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中旬,2015(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