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川省南充市西河路小学 张 勍 【摘 要】:在时代飞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各科教师都在寻求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教育水平。在如此背景下,核心素养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小学数学课程有较强的逻辑性及抽象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解题、获得知识,更要锻炼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文中。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应用范围广泛,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指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数学教学而言,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应当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发展程度以及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数学行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几个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从而有效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更高的学习起点,使其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具体说来,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发展的现状 1、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尚不明确。目前因为部分的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偏低,学生年龄小,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教师不知道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从何入手。同时受到了传统的思想禁锢,很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还是不能够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对考试中的习题进行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不明确的教学目标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效课堂的构建。 2、教学方式太过单一。想要改进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要寻求到合理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很多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还是忽视了教学和生活的结合,更多的还是侧重对学生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训练的机会。数学作为一门抽象学科,更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3、教学模式太过陈旧。在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课堂中觉得教师讲的内容很简单,也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解决课堂中的数学问题,但是课后学生在自己完成练习时,就不知道从何下手了。归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课堂中采取教学模式的问题,只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本概念,提出的问题也是死板的,所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不能够得到训练。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因素 1、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核心素养理念的主体,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应尽早转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应以学生为目标,一切从学生出发。只有真正意识到学生地位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教学氛围,保持师生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教《生活中的负数》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讨论“负数”的概念,并将生活中所见过的负数总结出来,最后以竞赛的形式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负数最多。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为了回答问题会主动探究负数的概念,并开动脑筋,广泛搜索自己脑海出现过的负数的情景。这种互动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相比照本宣科,更容易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不断跟随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授人以渔”这一点尤为重要。基础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公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解题的思路。在课堂中不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数学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多面体问题、圆锥问题等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而路程问题、加减问题都需要学生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根据数形结合法、实物教学法、模型建造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通过解决问题进行锻炼。比如,在教《可能性》一课,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玩摸球游戏一起总结与其相关的数学规律。首先,可以请学生先预测游戏结果,然后通过游戏验证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可能性相关规律。通过游戏可以明确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遇到疑问可先进行假设,然后进行试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最后将经验总结为规律,如遇到其他相似的数学问题便可利用相应规律。当然,笔者所述的这种方式仅是众多锻炼数学思维方式中的一种,用以抛砖引玉。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阶段。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直接告诉他们1+1=2、2+2=4……将他们的思维固化,会抑制他们主动思考的欲望。这样,遇到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怎样解决,而是等待别人直接给出答案。所以,高效课堂的建立,需要教师构建一个开放性、探究式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对知识提出“为什么”,并不断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内容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场景:小敏和小黄去春游,一共带了4个苹果,3只香蕉,1个西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平均分配食物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对分配问题积极展开讨论。苹果可以每人2个,那香蕉、西瓜分别该如何分配呢?单数食物双人情况下该如何分配呢?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提出建议将剩余的一个香蕉和西瓜分别切开,一分为二将问题解决。此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抛出本课主题,西瓜分一半用数字该如何表示?香蕉分一半跟西瓜的表示方法一样吗?学生再次开展讨论。通过这种探究式的学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阈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过程不够认真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意识,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数学意识,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会自觉地尝试利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意识,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放到课堂上,比如种树问题、排水问题、鸡兔同笼等问题,本身都是与生活实践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师在与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时,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当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数学学习对我们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使学生更加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补充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例如高斯发现数学定理的故事以及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等,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运用以上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爱上数学,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2、锻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凭借,数学思维在讲究科学、严谨的同时还有较强的逻辑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简单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学生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比如方向问题、多面体问题、路程问题等。教师可以结合数形结合法、实物教学法、模型建造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通过解决问题进行锻炼。比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节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玩摸球游戏,与学生一起总结相关的数学规律,首先请学生猜测游戏的结果,然后通过几轮不同的游戏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测,其次与学生一起总结可能性的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明确一种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遇到问题可以先进行一个假设,在此基础上通过验算或者实验进行验证,最后进行规律的总结,再将相应的规律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数学问题。当然,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不仅只有这一种方式,还可以运用解答证明题、推导公式和定理的方式进行,总之,要使学生明确思维在数学学习当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地进行锻炼。 3、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巩固学习能力。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从长远角度看,学生这些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安排学生利用以上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负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中对“负数”的概念进行讨论,总结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负数来表示,最后以竞赛的形式请每个小组说出自己的答案,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更多,这种方式比起照本宣科,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从而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再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可以就百分数的概念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相关的例题,在此基础上再用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会自觉地探究相关概念,开动脑筋,积极学习。 总之,在核心素养视阈下,我们要想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一定要注重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华志远.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5). [2]崔春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5. [3]林玉芳.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