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伴随成长 陕西省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 徐小倩 716000 摘要:2017年的统编修订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在一年级教科书中增设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把孩子的课外阅读也纳入了一年级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的范畴,重视课外阅读培养了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并为促进亲子之间课外阅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学习的方向。课外阅读作为新的语文教学重点板块,我们对该教学部分还一直处于不断研究和摸索的阶段。 关键词:大人;阅读;孩子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新的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增加的“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正是其重要性的又一体现,其目的在于从一年级刚入学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爱上阅读。那么基于“和大人一起读”学生会有哪些收获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营造氛围,浸润书香 以一年级上册“和大人一起读”为例,编排的篇目有《小兔子乖乖》《剪窗花》《小鸟念书》《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谁会飞》《猴子捞月亮》《春节童谣》等。所选内容丰富有趣,很多阅读材料对于孩子而言,学前阶段就很熟悉,甚至已经完全能正确背诵,孩子们小学刚开始入学还没有开始认识很多的文字,初步开始接触这些基本熟悉的语言材料文本,阅读这些文字自然会倍感亲切,不会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这些阅读材料,充满童真童趣,具有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好“食材”。进入一年级后,孩子只要借助这些熟悉的文字和语言材料就可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大量字形与字音之间的关联,更容易接受文字的阅读。这样“和大人一起读”就给孩子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尽早地爱上自己阅读,并为孩子逐步从简单的依赖式阅读过渡发展到具有自主性的阅读提供基础。 有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大人需要引导孩子在读的过程中适当地采用一些比较适合孩子的阅读方法,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逐步地提升其接受阅读的能力。如在阅读《谁会飞》《小兔子乖乖》时可以用“你问我答”的形式来读,还可以加入动作进行简单的表演;在读《剪窗花》时可以边拍手边读,增加节奏,读出韵律,这样既有趣味又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在读过这些篇目后还可以适当拓展相关篇目的阅读,如:《什么好》《小白兔白又白》《过元宵》《传统节日》。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施快乐阅读、有效阅读。 这些童谣、故事看似简单,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阅读贴合儿童语言的阅读材料,让孩子在阅读活动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二、掌握方法,独立阅读 在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下,孩子接受一些阅读的方法学习就更加容易。大人需要在引导孩子读的过程中适当地采用一些比较适合孩子的阅读方法,在“和大人一起读”的学习过程中,大人可以通过示范或渗透把一些关于阅读的知识和方法介绍给孩子。比如,当孩子遇到长或难的句子,孩子不能进行自读或者句子读错了,大人就可以做一些示范给孩子,帮助孩子进行更正;而在阅读中,如果孩子提出了问题,大人就可以直接帮助孩子解释,或者将一些与阅读相关的方法和信息告知孩子,帮助他们在阅读中创建更为广阔的阅读背景和知识;通过孩子的阅读,引发了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励孩子积极和持续地阅读。孩子学了一些汉语拼音后,就可以充分地利用汉语拼音工具去阅读一些带有汉语拼音的文字和材料;孩子了解了课文中汉字的含义和构成以及写字原理和规律,有了一定的综合阅读生字和解码的能力,就已经能够准确地猜测课文中生字的字义;孩子学习了带有连环画的课文,就可以知道借助连环图画也很有可能直接帮助阅读;此外,大人还要逐步地引导孩子用汉语拼音学习、借助于生活的经验、联系阅读上下文等的方法了解文本中生词的含义和意思。 在孩子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后,就可以引导孩子来独立阅读。比如在阅读《春节童谣》后,可以再来读读《传统节日》,给孩子拓展一些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相关的故事;在阅读《猴子捞月亮》后可以再来读读《小猴子下山》《猴子掰玉米》等关于小猴子的其他故事,从故事中体会一些道理。 随着将来孩子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越来越多,大人的帮助也就可以由“扶”到“放”。当然,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孩子阅读由“扶”到“放”的历程也各不相同。大人要有耐心陪伴孩子成长,陪伴孩子走向自主阅读。 随着孩子们语文识字、阅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对阅读的需求的更进一步发展,大人就可以根据教材指导让孩子独立来阅读一些书目。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孩子就会用已经获得的阅读方法去解决,或是孩子自己解决不了就会来寻求大人的帮助,这一过程是孩子阅读能力的又一次提升。 三、积累迁移,静待成长 孩子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后就有了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基于此大人可以在学习一些课文后让孩子进行仿写创作,使孩子学到的知识得到运用。 比如有孩子仿照《谁会飞》写了《宝塔山谣》:“宝塔山在哪里?在延安。宝塔山有几层?有九层。宝塔山高几米?高44米。延安圣地宝塔山,古今中外都闻名。”笔者在教学三行诗后,孩子们仿写道:“桃花,粉嫩粉嫩的,好像小姑娘天真的笑脸;小溪,叮叮咚咚的,像一曲美妙的乐章”“天空,蔚蓝蔚蓝的,就像一片广阔的大海;云朵,雪白雪白的,就像一个柔软的棉花糖”等;教学《神州谣》后布置仿写作业,学生写道:“我弟弟,年四岁,长睫毛,大眼睛,小鼻子,红嘴唇,瘦瘦的,高高的。哭起来,很讨厌,笑起来,萌萌哒。”“春天到,花儿开,草儿绿,天空蓝。小朋友,笑嘻嘻,跑起来,真欢快。”等。我们把孩子们的这些创作收集起来编辑微信稿进行推送,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作品被发表的喜悦,以此鼓励孩子们进行积极的创作。孩子们的表达虽然笔触稚嫩,但却是最真实的表达。在一次次的小练笔中孩子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内化和巩固,学会表达运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孩子的点滴进步都是在不断的练习中积累起来的,大人要做的就是保护并鼓励孩子进行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能适当的给与指导那就更好了。 总之,“和大人一起读”是引导孩子接受阅读、喜欢阅读的重要中间桥梁,在阅读时需要大人的引领和陪伴,在阅读中体会文字的魅力,萌芽表达的种子,在和大人的阅读中收获知识、体味快乐,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古凤岚 . 和大人一起读,感受无压力阅读 [J]. 课程教学研究, 2017(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