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探析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洞波瑶族乡中心小学 张洪线 6634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有了非常高的要求,在以往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而现在要求体育教师在注重体育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最终目标。本文阐述了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士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体育;合作意识;培养策略 合作意识对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小学体育授课时,教师需要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们都知道,当前许多小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再加上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集体意识比较差,对其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形成完整的意识,所以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就需要教师积极探索这一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与合作意识,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一、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通过互帮互助、共同合作完成同一个目标,同时让小学生在这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就当前状况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比较少,所以各方面的意识都没有形成,再加上现代小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与其他同龄人或教师没有沟通交流,所以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就会产生惧怕和退缩的心理,以及在完成相关任务时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形成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便无从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1]。所以,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利用体育活动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意识到互相帮助与互相合作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在日后有更好地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具体策略 (一)设置合理的小组 在开展小学体育活动时,教师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但通常情况下小组都是学生自己组成,或者教师随意组成,因此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经常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或者同学间合作不愉快等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来划分小组,并让各个小组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来管理组织本小组组员,在这个过程中,小组长还可以起到促进组员的感情的作用,使各个组员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在运动中实现好的合作效果[2]。 比如,我们在进行小学五年级“6×100接力赛”时,正好可以将学生组成6人为一小组,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讨论小组内每个人的跑步特点,然后应当接第几棒。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可以了解组内其他成员的运动优势,并且还能明白集体的成就便是自己的成就,同时也只有个人努力才能成就集体,让学生通过能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来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实现合作意识的培养。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以往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备课及教学,而且在体育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针对性的内容,所以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只能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此外,部分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没有设置合理教学内容,虽然学生在进行合作运动,但没有正确的指导,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依旧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无形中形成合作意识。 比如,我们在进行小学三年级体育活动“绑腿赛跑”时,学生都比较好奇,自以为只要大家一起跑就能完成比赛,结果刚没走几步,就倒的倒,站的站,此时教师可以作出及时指导,让学生思考该如何放脚,通过学生的沟通学生得知将一只脚放前,一只脚放后,并把自己与别人绑的腿想象作一条,学生先开始慢走,找见协调的感觉后再跑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先前的失败经验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来寻找成功的方法,从而在活动中形成合作意识[3]。 (三)丰富教学方式 在以往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通过练习打多人羽毛球、多人乒乓球、排球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虽然这些运动都能很好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无聊的情绪,自然在实际活动中开始“偷懒”,对这些运动只有敷衍的情绪,从而使锻炼效果与合作意识无法继续提升和培养。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目的。 比如,我们在进行四年级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玩的特征来设置小游戏,达到体育锻炼以及合作意识培养的目的,如在“愚公移山”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两两分成一组,要求学生背对背夹气球,之后送往目的地,此时学生都比较“傲娇”,认为游戏很简单,纷纷都想做一做尝试,这时教师可以先邀请一小组来做示范,而这两位学生没有任何交流,只顾着夹着气球走,结果一个快一个慢,而且步伐不一致,两人也没有协商该朝怎样的方向进行,所以就以失败告终,这时部分学生还想来尝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和自己的搭档进行讨论再来尝试[4]。在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培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许多教师没有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使得体育教学任务未能顺利完成,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无从培养。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意识到小学生合作精神对其日后成长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传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体育基础教育合作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0(01):45-46. [2]王强.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11):98-99. [3]杨翠萍.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2-13. [4]陈增飞.小学体育基础教育课改过程中合作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216-217. 出版日期2019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