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 石冬梅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小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素质教育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主要有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小学语文就应当针对以上三点内容,来实现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积累、语感、发散思维等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认字识字、写作、阅读、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保持课堂活跃、积极的氛围,展现出学生的学习活力与激情。下文就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分析。 一、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育人理念要渗透分析 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渗透育人理念,可以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对思想尚不成熟的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他们正确道德观的形成。进行德育理念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老师的语文课堂教育更加有效、顺利地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学生形成正确、恰当的德育观念,对他们的成长也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与人发生矛盾或在生活中遇到其他问题时,进行冷静的分析与理智的思考,不意气用事,减少类似于马加爵那样的悲惨案例的发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正确对待得失,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其思维得到激活,知识得到夯实与巩固,这样的方式改变了学生接受的知识的被动形式,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得到渗透与深化。 二、用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素养,可以体现出核心素养教育下语文教学价值,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此,教师应合理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渗透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确保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渗透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呢?(2)晶莹的珍珠指什么?(岛屿)一串串又说明了什么?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发言,谈谈自己对南沙群岛的印象。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最好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应直接照搬课文内的原话。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另外,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仅凭课堂的上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一些低年级学生,其在翻阅书籍时往往会表现出盲目性与烦躁性,这就需要教师教授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来实现学生语文文化底蕴的增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收集美言美句的习惯,在阅读中出现的一些优美的句子、段落等进行摘抄,并能适时的进行反复品读;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使得学生的语文知识更加丰富,并且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填鸭式的一味灌输为主,没有使得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发展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营造轻松和谐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用愉悦的心情去欣赏文学作品,通过老师的引导来引发自己的体会。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会结合起来,使其走入文学作品中,理解作品的深义。 在开展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前,教师必须要搞清楚概念,什么是“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一“核心素养”应当是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阅读教学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技能与技巧,更是可以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与文章作者激发出情感共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学的前提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学,通过文章阅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核心素养”,再由此深入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中。例如:教师在《落花生》这一课外延展教学时,不仅可以讲述这篇课文自身所具有的人文背景及其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人文内涵教育,培养学生人文观念,更可以结合当年或前一年全国道德模范中与学生可以产生共鸣的人选,来为学生仔细讲解人文关怀的含义,以提高学生对人文关怀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核心素养”。通过这样的教学会增加学生对“人文内涵”这一概念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学习方式中施加影响,使学生在接触新的文本阅读时会首先考虑这一阅读材料的人文内涵,这种对人文内涵的重视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同时,人文内涵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侧面证明了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小学的阅读教学被人为的划分为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个方面,但显然这种划分是不合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想当然地倾向于对“课内阅读”的学习,但从实际概念上来看,“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是不分课内课外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使学生明确阅读教学不分课内课外,要善于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在正常的课程教学完成后可以深入地对相关阅读题材进行延展阅读。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笔者不仅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生活中的秋雨进行抒发思考,鼓励学生把生活感受与课文描写重合起来进行体验思考。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秋天之美,更可以感受语文课文的美好,基于这种体验自发的对课外文本进行探索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都是由著名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完成的,因此教材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课本资源,不断引申。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这些古诗和文章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学资源,来对于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某首古诗,教师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使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到问题的结论。 五、让学生在竞争中进行阅读,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通过日积月累培养出理解文章的语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写明,而要通过对于文章的理解来进行分析。学生一定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对于文字有所体会。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文章进行朗读,在朗读时,使得枯燥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感知文章内容,使得文章所描写的事物跃然纸上。尤其是在描写风景的抒情散文上,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将景色于自然表达出来。比如在学习《索溪峪的“野”》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对于文章内容进行分段朗读,让学生将文字变成语言,使得优美的景色从文章中走出来,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景象。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常规的生活化阅读教学与常规式阅读教学,还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学习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并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敏感度,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例如,将学生划分成小组,通过小组竞赛式的学习使学生相互促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集体感与荣誉感刚刚建立,在这一情况下,学生更愿意为了小组的班级名次与荣誉进行一个高度合作、共同学习,以期在班级内竞争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将合作学习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不仅是合理的,更是极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并进一步提高集体荣誉感,从而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更加的投入。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中承担起一名引导者的责任,既要保证学生可以充分竞争以提高“核心素养”,又要防止学生间的恶性竞争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新资源要进行开发分析 首先,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素养的重点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将学生需要积极开发语文的学习资源,利用生活中各种语文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以及课外学时资源两种,课堂的教育资源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的各种生活实例,这样方式能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而课外学习资源一般比较直观,能将学生直接进入到生活中,像一些课外活动、社会调查等。另外,家庭文化资源也比较重要,对于班级里不同的学生主体,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学生就在这种差异性的家庭文化资源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的文化素养。由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个性与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要调动学生的个人的智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 阅读能力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从当前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来看,还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基本上除了课本以外,其他的阅读书籍狠少,这样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不能得到提升,知识面较窄,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写作能力与创造力无法获得提升。对于这类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起阅读经典书籍,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语言材料,实现厚积薄发的目标。这需要教师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积累以外,还要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已经非常落后,无法与现阶段人才培养需求相符。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突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的锻炼,让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实现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颜. 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8:194-195. [2]薛以朝. 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2,2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