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研究...............................张朝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研究

四川省南充市西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张朝君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在学生认识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教育观,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应该注意的问题、形式及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途径方法;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激发其内驱力,达到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目的。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往往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利于学生对所发现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达到课堂探究与研究的目的。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是要掀起一个又一个“热闹”的场面,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本质特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1.1、形式化的情境。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投 身于情境创设大流,在他们看来,不管教学是否有效,只要戴上了情 境创设的帽子,就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于是开始不根据教学需要和 学生的实际就随意的创设情境,或是把“现成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或 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样的 情境所展开的,试问这种“现成的”情境怎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 种没有目标的情境,是脱离了学生实际的,是流于形式化的。

1.2、偏离重点的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 的思维发展提供土壤,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为教学内容提供服务, 是进行情境创设的核心与前提。而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创设情境却是在兜圈子、猜谜语、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虽然看上 去课堂学习氛围“浓烈”,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所以,没有真 正服务于教学的、没有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不利 于学生发展的。

1.3、无思维深度的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 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 中,常常为了顺利完成教学内容,而提出一些无思维深度,甚至假问 题的情境。如:在教五年级上学期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探究一开始,教师就问:能不能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 行四边形呢?然后直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 角形来拼,然后极其顺利的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虽然整个 探究过程显得非常“成功”,但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被老师提问中的 “完全相同”给固定了。为什么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学生不 知。这也就在他们的认知上形成了空白,探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虽然是问题,但却没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

1.4、无趣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 跃状态,能较快、较好的接受教学信息。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 趣源自于具体情境。因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考 虑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常常是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 律。如:新课程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学课件是用小胖、小巧、 小丁丁、小亚四个人物的学习或生活的情境图来呈现教学内容。所以 教师常常一味的借用书中这样的情境。而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成 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二年级的 学生会对书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的 学生就会觉得很假、很不真实。致使以后的学习枯燥、无趣。

二、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情境的形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通常要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因情境而生奇因情境而生趣,从而诱发他们积极地探索。趣味性的情境就是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情境的形式贯穿于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中。

2.1、情境故事化。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2.2、情境活动化。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2.3、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2.4、情境问题化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三、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情境的途径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 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良好的有效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时,我在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更紧扣教学内容,让创设的情境起到 敲门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思考,并对以后课程的展开起到导向作用。

3.1、生活展现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知识本就来源于生活,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就有许多事物可供我们教学使用。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学数学的热情。

3.2、实物演示情境。

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它能充分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理论,通过实物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物演示情景应用广泛,特别在小学数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数学较之其他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3.3、图画展现情境。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展示这些精美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

3.4、表演体会情境。

有时一些通过语言描述、实物展示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内容,就可以采取让学生参与的办法来体会。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突破本科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教学中我特意引入了学生喜欢的套圈游戏,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让学生探讨游戏公平性这一话题情境,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同时,通过这一情境活动,学生获得了对圆的本质特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了解了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虽然学生还不能准确地表述出圆的特征,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知道只有站在圆形的圈上,每人离中心点的红旗距离是相等的,为后面揭示半径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有效情境的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小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同时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小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钱富强.《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线教育,2012年第12.

[2]程爱平.《新课标下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育教学论坛,201133.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