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特点及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葡萄镇中心校 潘雪媛 在教育中,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一项复杂且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对创造力的特点及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有深入的了解。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智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一、创造力的主要特点 (1)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 任何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大多数人都具有中等水平的创造力,创造力极低和极高的人数都很少。创造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后天的培养也很重要。先天的创造力有差异,但是创造力水平的发展与后天的环境、教育、训练与儿童自身努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 (2)智力并不等于创造力 智力侧重认识方面的综合能力,创造侧重创新和发现;创新离不开认识,认识却未必包含创新。根据大量的心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低的人创造力不高,智力高的人创造力也不高。创造力高的人智力中等。由此可见,创造力跟智力的关系不大。但也不是毫无关系,一定水平的智力是创造力高度发展的必要关系,智力教育不能代表创造力的培养,因此要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3)创造力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的,但各年龄的增长,但各年龄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期,3~4岁是幼儿创造性想象发展较高的时期,5岁以后有下降趋势。低年级创造力性想象比高年级。创造力的培养要趁早。从幼儿开始就要鼓励他们多动脑思考问题。 二、影响创造力的多种因素 斯滕伯格和洛巴特提出了创造多因素理论,认为制约创造力的因素包括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六种因素的投入和他们之间的凝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低创造力的原因在于没有投入足够和合适的成分,这六种因素必须经过有效聚合后才能创造出高的创造力。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有很多,具体分析人格对创造力的影响。 (一)乔伊提出影响创造力的人格特征有八个方面: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作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究条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他们认为创造才能、认知需求、兴趣、坚持性几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真正的创造行为。 (二)巴伦和哈林顿经验研究总结认为,创造型人才具备以下这些核心特征:(1)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2)兴趣广泛;(3)喜欢复杂事物;(4)精力旺盛;(5)具有独立判断能力;(6)独立性强;(7)有直觉力;(8)自信;(9)有能力处理或适应在自我概念中明显对立的或相互冲突的个性特点;(10)坚信自己具有创造力 三、塔第夫和斯滕伯格总结了创造型的人格特点后认为,这些特点主要有19个方面,分别是:情愿面对反对意见,甘愿理智冒险;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具有好奇心,爱追根究底;能接受新的经验,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发展;严格要求自己,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强烈的内部动机;能集中精力去完成任务;拒绝别人强加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精神自由;具有高度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较少有从众心理;乐观面对挑战;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忍耐模糊;兴趣广泛;善于产生奇特的想法;不因循守旧;情感体验深刻;寻找有趣的情形;情绪乐观;在自我批评和自信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冲突。 三、针对以往有关的人格与创造力的研究结论不一的局面,一项元分析研究的研究者认为,在人格领域当中“大五”人格模型是相对得到公认的人格基本维度。因此,“大五”人格因素与创造力的关系应该作一个核心问题。研究者收集分析了1967—1995年之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后发现:26项有关科学家-非科学家的研究显示,五因素人格模型中的开放性、外向性(又指自信-主导)和责任感是最能把上述两类人区分开来的人格维度;28项有关高创造力科学家-低创造科学家的研究显示,高创造力科学家更具审美能力、富于进取心、自信、求异、自主、善于表达、灵活和聪明。简而言之,他们的经验开放性更高;最后,29项有关艺术家-非艺术家的研究显示,艺术家更富有审美能力、创造性和好奇心、想象力和开放性,他们敏感而又与众不同,较少遵从传统和惯例。归结起来,“大五”人格因素与创造力关系紧密,其中尤以经验开放性维度值得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