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建议.....................................肖  会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建议

四川省南充市大北街小学       637000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很多学科领域都要用到,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呼提倡推行素质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教学生活化的理念,目的是让数学在实践中可以有所应用。教学理论一定要密切结合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生活。本文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实情况,提出笔者的几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建议;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小学是学生不断学习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阶段。小学阶段学会的知识和生活学习习惯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這对小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还要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深刻地理解知识。

一、实施新课程,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1.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现代化背景下,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生活化教学就是从生活的角度上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背景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对数学知识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的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2.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确保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依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而将数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正确看待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以更好的状态进行数学学习。

3.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虽然数学知识都是从人类生活中不断积累而来的,但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适用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内容必须要随着学生群体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教学材料,之后将其应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证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也能够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利环境。

二、联系生活,设置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建立生活化情境,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大部分数学知识都涉及到生活情景。只有当学生处于生活化的情景中时,他们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地将教学知识与生活情景相结合。根据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选择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来辅助教学。对于复杂的数学知识,可采用联想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在学习《年、月、日》这一章时候,老师可进行提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在这个日子里父母朋友都会为你们庆祝,那么你出生的年月日是什么呢,今年几岁了呢?”有学生回答“我200858日出生,今年10岁”,也有学生回答“我2008224日出生,今年10岁”……在听到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可顺势提出“每个人的生日均是从年到月到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年月日和时分秒的性质是一样的,均是时间单位。在进行导入生日这个生活场景后,学生会加强对年月日知识的熟悉感,有助于学生积极探求相关知识,提高其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三、借用生活服务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中通常包含有大量的数学知识,而数学生活化也增加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在课堂上,数学内容和生活素材的结合可以使生活材料成为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工具。该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合理运用各种生活现象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比如,在购买蔬菜时,学生可依据蔬菜的单价和具体数量或重量计算出总价。这样,能够使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获得更多学习上的信心。例如,在学习《认识负数》这一章时,老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有去过超市吧。一家超市早上进了80斤土豆,一个早上过去,卖出了40斤土豆,如果想将进出货的情况准确地记录下来,该使用何种方法呢?”有学生提出,进货可以“√”表示,出货可以“×”表示。也有学生提出进货可以“+”表示,出货以“-”表示……从中可以看到,经过联系实际,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答案。经过讨论,老师可顺势提出超市进出货的情况与正负数息息相关,使用正负数可有效表示超市进出货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对此章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将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

小学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充分体现数学价值,从而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授小学生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必须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使生活化数学教学效果更好。学生的思维尚未得到有效发展。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仍然有一种模糊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好自身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并理解数学。例如,在多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让学生了解完基础知识后,就可以适当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物体。教师还可以事先在课前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测量,并算出其面积的大小。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的体验

学习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解数学题目的时候,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购买东西的问题,买大型家具、奢侈品等事物,就没有钢笔和食物更贴切生活。再比如行船问题中的逆行和顺行,很多同学无法在脑中构思出行船的动态图,一方面是部分同学没有坐过船,对题目的理解只浮于表面,另一方面是同学对逆水顺水对船的作用不理解,难以捉摸,所以教师应以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例子做类比,将人比作船,将顺逆风比作水的顺逆流,这个例子会与所有学生产生共鸣,顺风行驶走感觉很轻松,逆风行驶很困难,所以影响人行走速度的关键是风的方向和速度。做完这样类比,学生就好理解。再将学生在风中行走的模式置换成船在顺逆水中行进的模式。顺水的船速v=v水+v船,逆水的船速v=v船-v水,达到知识点常识来回穿插学习的目的。但是现实中,老师注重的往往是知识理论的灌输,而缺少通过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这样一来,数学课堂就成了理论知识的堆积,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头是道,但是轮到自己做题时,却变得茫然,所学的知识很难应用到解题中,而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今天主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教师的深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讲数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只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六、深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体验

深化教学内容是每个教学科目都要注重的,只有深化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才能真正将所学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好课堂时间,还要能够充分挖掘课外生活空间的价值。数学就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数学将我们在生活终于到的实际问题普遍化,并抽象成一个模型,最终变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进而利用所用知识去解答。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并逐渐的进行数学抽象建模过程。仅仅停留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称为数学。小学生还处在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时期,对于数学概念,还没有真正的认识,无法短时间内形成和具备数学知识所需要的高度抽象性、抽象性思维。数学教学的内容可以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要逐步引导孩子走出单纯的知识记忆,轻松获得观察性思维能力、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它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对推动现行教育体制改革具有积极作用,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多方面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计,积极研究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而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拓龙.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J].甘肃教育.2016(10):75-76.

  [2]全晓燕.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八)[C]20172.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