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指导下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建议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小学 赵 莉 637000 【摘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对新课程改 革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提高教学有 效性的建议,以便于大家更好的交流。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建议;激发思维 探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已经酝酿已久,但是对探究性学习的自觉认识始于 20 世纪后期。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所以,语文探究性阅读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至此,探究性阅读日益成为语文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也成为热点。 一、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探究教学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 就对探究的本质做了一个定义: “探究的本质就是一种反省思维, 即对任何一种信念或假设的知识进行的积极、持续、审慎的思考, 而支持这种信念可能得出的进一步结果,便是这种思考的依据。”著名教育学家朱作仁先生认为:“阅读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获取意 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个体内化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 是掌握经验,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增长智慧并培养能力。”由于初中生在阅读的时候因为年龄等方面的原因,很容易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差,教师必须对此进行引导,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首先要遵守阅读教学的规律,符合阅读的本质特征。探究在《辞海》中的解释指: “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探求学问、真理和探求本源,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从广义上是指追根究底、好奇等。狭义探究指科学探究或科学研究等。语文学科在发现问题、整合知识、思维训练等方面,探究的空间具有拓展性,语文阅读探究式教学是以科学探究式教学为基础,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而形成的教学形式,实际上就是把探究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索、交流,寻求对文本和自我的理解,从而提高自生的素养。 二、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语文阅读探究性阅读虽然是 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相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但是,同 时,又作为一种主张学生的主动探究发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因而也符合教学的一般特性。第一,问题性。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因而,问题则是种学习方式的核心和起点;第二,过程性。探究教 学注重探究的过程, 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第三,开放性,探究教学注重知识能力,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的体验,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寻求多元化的答案。以上是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性。基于探究教学的特征以及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则表现为:第一,重视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阅读,充分信任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 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第二,重视互相合作的过程。一方面是要学生之间的合作,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另一方面则是师生合作,在共同探究中求知,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第三,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体验、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养成对语文美的认识,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对自我存在的超越。 三、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建议 1.解读教材,创设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调控、引导,加以优化重设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文章行文的思路及主题,并能在探究中发展思维。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在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表现这种特殊感情的句子有哪些?(3)杜甫的诗风与李白的诗风有何不同?我以这三个问题为切入口,让学生积极讨论探究,由学生在探讨交流中提出更多的问题并自主解决,从而由诗歌作品的个例分析入手,将学生引向对作者整体诗风的把握。 2.构建阅读情境,营造探究的契机。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好阅读文本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中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营造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契机。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时,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高原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那擂鼓的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对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的舞蹈的感知程度,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学习的愉悦。 3.立足民主课堂,催生探究新成果。在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构建民主课堂,使自己从知识的权威者和传递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与指导者,营造课堂民主和谐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我组织学生交流探究成果时,有学生提出:“我”爬到悬崖的石架上,上不来下不去,父亲来了为什么不直接把“我”抱下来,却让“我”按照他的说法去做?学生的这一见解是结合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的质疑。还有《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经过探究后也提出了疑问:“于勒既然能在船上卖牡蛎,他在赚钱为什么菲利浦夫妇还躲着他?”你能说学生的这种批判性的解读是错误的吗?恰好相反,这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迸发的体现,当我及时于课堂上对质疑的学生予以赞许后,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在课堂上的民主与自由。在以后交流阅读体会时,他们能踊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无疑,老师对他们探究成果的肯定,强有力地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民主在课堂上产生了许多微妙而又意想不到的催化作用。 4.培养阅读能力,激发探究原动力。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好读乐读。借助教材中留下的空间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运用在语文学习中探究所获得的点滴,如语言的积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写作方法的领悟等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从而激发探究原动力。除了课堂的常规教学外,我会适当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在班级中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同时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有效地提升了学习兴趣及动力。 四、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避免出现偏差 探究性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探究性阅读教学要避免探究阅读内容和目标出现偏差。探究阅读内容的偏差主要指探究方向、主题、内容等出现范围扩大和一些低效或无效的探究,没有根据新课标理念来探究阅读文本的难点、疑点及人文价值。避免探究目标出现偏差。探究目标的偏差主要指对语文探究性学习目标理解出现绝对化、简单化,脱离了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而去探讨与三维目标毫无关系的问题。这是笼统而概念化的理解,根本无法指导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探究目标的确定,要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开展探究性的教学,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学习中的主体,可以使得学生们的思维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还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这样就会有着较高的文化延续特色,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我相信,只要我们选对了一种方法,加以努力实践,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融会贯通,必能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孟琳.探究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12,36(15):41-42. [2]徐苏萍.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05):3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