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搬罾小学 何建英 637000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要面对全体学生,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的核心素养作为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能促进学生对其他科目学习,使得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由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主要有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语文就应当针对以上三点内容,来实现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积累、语感、发散思维等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认字识字、写作、阅读、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保持课堂活跃、积极的氛围,展现出学生的学习活力与激情。下文就针对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 一、对于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强化分析 首先,需要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一些影视资料等引入到教学中,使得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有的学生家长可能会认为影视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会耽误学生的学业,加上现代影视市场比较混乱,可能是会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存在,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弊端就完全否定影视的价值。教师可以对影视资源做一个筛选,选择出适合学生观看的影视资源,像《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超级飞侠》、《多拉历险记》等,这些动画片就比较具有教育意义,能丰富学生的视野,而且学生在观看这些动画片时,一般都会跟着学说话,这样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播放一些影视资料,像邓小平同志的生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忘的一天》中的内容,学生在教材与视频资料的影响下,更加热爱祖国,促进学生良好核心素养的形成。 另外,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仅凭课堂的上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一些低年级学生,其在翻阅书籍时往往会表现出盲目性与烦躁性,这就需要教师教授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来实现学生语文文化底蕴的增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收集美言美句的习惯,在阅读中出现的一些优美的句子、段落等进行摘抄,并能适时的进行反复品读;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使得学生的语文知识更加丰富,并且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二、对于语文学习新资源的开发分析 首先,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将学生需要积极开发语文的学习资源,利用生活中各种语文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以及课外学时资源两种,课堂的教育资源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的各种生活实例,这样方式能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而课外学习资源一般比较直观,能将学生直接进入到生活中,像一些课外活动、社会调查等。另外,家庭文化资源也比较重要,对于班级里不同的学生主体,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学生就在这种差异性的家庭文化资源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的文化素养。由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个性与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要调动学生的个人的智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结合自身的兴趣去尝试阅读不同的课外文学作品,使得学生能了解文学作用中的人文知识,掌握人文知识的内涵,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从小的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较大的帮助。 三、对于育人理念的渗透分析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其思维得到激活,知识得到夯实与巩固,这样的方式改变了学生接受的知识的被动形式,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得到渗透与深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像《一次成功的实验》中,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一次成功的什么”实验或者是其他尝试,让学生对实践内容进行记录,再与大家分享,这样的教学形式能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能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得语文教育理念被灌输在教学活动中。 四、对于趣味性学习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只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旦小学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也就会失去对象,教育教学也就毫无意义可言。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训练的学科,需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甚至是将教学内容升华到生活之上,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人格健全都是需要重视的,这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比较凸显,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用情感来感化与融化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抵触、厌恶等负面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另外,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生,避免用过分的语言来歧视这类学生。像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评价语言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不能一味的以成绩定英雄,需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状态,教师尽可能去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用宽容与关心来聆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使得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目标得到实现,也就是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 1、加大阅读思维的培养。基于思维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行文构思;还要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和对文本的思辨。阅读教学主要依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标、教材、学情三者对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心进行梳理,例如在行文构思方面小学阅读教学主要教选材、组材,集中在高段;在阅读方法方面,主要教查找筛选、概括、分析理解、词句赏析、初步评价等,从初级能力到高级能力进阶;对文本的思辨,有谈感受、质疑、批注、心得笔记等,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将文本阅读内化为自身思考。 2、润物无声的审美。审美,应该蕴藏于所有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人物之美……语文的审美是一种体验与感悟,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欣赏与评价,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观。细细品味每一个节好课,无不着眼文本,依托生活进行审美。 3、系统地积文化练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应涉及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小学大多作为拓展的部分,根据单元主题需要进行编排,有名言、诗句、谚语、对联等,涉及面很广,可是主要依据内容整理,不利于一类的学习。我们在课外阅读课中,可以系统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小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种综合性质的文明素质,是个体融入社会与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拉长战线,与其他教师建立联系与沟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使得学生能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颜. 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8:194-195. [2]薛以朝. 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2,28:43. [3]张影.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