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征及其教学模式和策略研究 四川省南充市潆溪高级职业中学 蒋晓斌 637000 【摘 要】:随着中小学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实现着信息化,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不断提高。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当前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特征、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进一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阶段 信息技术 教学特征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非常好的科学追求,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模式下,通过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媒体实现最终目标的教学模式。 一、高中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征分析 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时代性特征。信息技术本身是在现代社会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等的发展推动下,出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技术形式,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频次更加突出。在现代教育中,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开展以及学生知识能力培养来讲,进行高中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素养的培养提升,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求,现阶段,在世界性的教育开展中,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中,也都将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与目的,因此,在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中,也应注意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重视对于学生信息检索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升,在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与时代发展需求人才的培养满足。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开放性特征。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具有比较突出的实践性以及发展性、综合性特征,在信息技术教学开展中,为了顺应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这些特征,实现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素养的培养提升,同时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开放性,以实现信息技术融合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发展性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开放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开放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等方面,而且在信息技术教学开展过程中,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师生之间也同样具有比较明显和突出的开放性关系特征,总之,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身就是师生主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以及创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比较突出的开放性特征。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设施条件。信息技术是社会经济与信息资源发展推动下形成的.一门技术形式,它的形成出现需要社会经济以及信息资源作为重要支撑条件,同样一旦信息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够,也就不会出现信息技术。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讲也是如此,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源的充分发展与应用实现下,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形成构建,而要想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同样也需要具备相应的硬件设备以及课程资源、教学环境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学开展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概括起来讲,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讲,需要为学生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以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应用,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校园网,以具备充分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分析 1.以创造性培养为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实践中,随着教学改革与教学发展的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活动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创新精神等的培养实现,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以学生信息检索能力与创造能力等培养为主的学科,教学中也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性与创造性的培养,而已创造性培养为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与目的下提出的。信息技术教学多是在多媒体教室或者是环境下开展的,对于具有较大学习压力的高中生来讲,其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等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新鲜性与吸引力,因此,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中,教师应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这一特征,通过轻松、活泼以及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来实现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力与精神的培养。 2.注重生活化教育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注重生活化教育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也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学活动也应当回归与生活,因此,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开展中,也应当注意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实例,并将学习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实施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尽量与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实际等相互贴近,通过有效教学话题的设计,进行生活化的教学任务安排,以实现生活与教学的充分联系、结合与运用,推进信息教学生活化,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3.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常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多是通过体系化教学知识与理论的构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开展时,要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在教学实践中克服传统的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与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与课堂的主体,主动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学习,完成信息加工与开发,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对于学生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等能力的培养提升,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与任务;而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另一组成部分老师,则要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开展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向帮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构建教学上转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与素质能力的有效学习提升,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三、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1.对学情进行分析,明确教学目标。高中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了要在课堂上将知识向学生进行传递之外,还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思想、教学情感、教学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确定为目标,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这样,可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对学情进行了解及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因材施教及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在良好、和谐、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例如,在学习“信息集成”内容时,首先要明白这一章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解,选择合适的探究形式,独立完成自定主题的网站建设,或者是选择小组的形式去完成。 2.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对素材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情境,对于教师而言,要尽可能地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素材的选择进行关注。这时,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法、故事法、游戏教学法等,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更新教学观念,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直接的关系人是教师,教师要与时俱进,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使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转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掌握和理解课堂的知识,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信息技术教育及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得到进一步的、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文件下载”这章内容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了解其中的一些知识,如“你知道图片的文件名是什么吗?”“.doc是图片吗?”“哪个网站下载文件更安全呢?”等等,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最终得出答案,完成教学目标。 4.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使教学效率得到更好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课堂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场所。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还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小组中弥补差异、发挥特长,使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使学生互帮互助、全面发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于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分析,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信息技术. [2]李岩岩.高中信息技术问题解决式教学策略研究[N].辽宁师范大学,20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