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素养的方法...............................王小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素养的方法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搬罾小学  王小娟  637000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文素养。基于此,本文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与思考,浅谈核心素养教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培养策略

教育部颁发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直接指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人学习母语的启蒙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有针对性的转变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达成以上目标。

一、重视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呢?首先,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健康人格。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最后,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走进语文教材,体验人文精神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篇文章。教师应该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课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在课本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去处理教材,而且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生的周记、随笔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结合学生记录下来的学校班级生活、青春期的朦胧情感、喜欢的音乐、感兴趣的影视动漫画小说等等,让他们讨论、评判、体验、内化。通过这些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同时丰富了学生情感,健全了人格。

三、抓好细节品味,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帮助学生更加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阅读,从中收获丰富的人文知识,形成独立的情感价值观念。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始于生活学习中的一点一滴。如:在学生做阅读答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直面“困难”。所谓“困难”是指阻碍大部分小学生继续阅读的生字词,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低年级学生之所以不愿意阅读,是因为在阅读时遭遇了难以理解的生字词,无法进行有效阅读;还有的学生在遇到生字词时,会采用“绕过去”“猜一猜”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通过工具书查找生字词,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笔者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文中含有较多生字词,所以在上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泛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词,然后再仔细阅读,通过仔细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挖掘其后隐藏的人文精神。另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如:前文述及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笔者先让学生阅读一、二段后,学会判断文章属于何种文体,作者描写和表达了什么思想或精神。又如:在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该文章的表述重点所在。最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培养学生养成回顾性阅读的好习惯,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现更多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解决许多原本不明白的问题,从而深度体会文章精神含义。所以回顾性、反复性阅读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课外阅读,拓宽阅读视野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下,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趋于一个目标,即获取优异的成绩,但若是过度的追求高分而忽略教学的本质,是违反核心素养教育原则的。就目前而言,有的教师为了尽可能提升学生的成绩,采取“涸泽而渔”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阅读范围局限在教材内容之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使其将学习的精力投入于狭隘的考试范围之内。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降低了阅读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会受到限制,并且知识结构也变得十分单一。从长远来看,这样的阅读教学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对阅读充满一份温情与敬意”更是无从谈及。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契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心理需求的经典书籍,不仅不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反而能促进学生形成多元的知识结构,并学会知识迁移,将课外学得的知识与教材文章相互融合、贯穿,从而刷新认知高度,扩宽学习视野,发散学习思维。

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可以从教材出发,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学生们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所倾倒,发出喜悦的赞叹声,并且在教学完毕之后,学生们意犹未尽,对后续的故事悠然神往。有的学生知道《草船借箭》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因而也对这一文学巨著充满期待,于是笔者因势利导,为学生们讲述了《草船借箭》之后发生的故事,学生们神情专注,注意力十分集中。文章学习完毕后,笔者对学生们说:“书籍中具有十分美妙的世界,它的故事丰富而多彩,让人着迷,令人感动不已。《三国演义》中还有更多有趣好玩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阅读儿童版的三国演义。”以此,开启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大门。此外,笔者每周组织一次读书班会,鼓励学生们分享阅读过的好书或好文章,相互交流、讨论读书心得,而学生们也在一片愉悦的氛围中变得更加热爱阅读。

阅读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寻找传统阅读课堂低效的根本原因,通过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的范围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贵斌.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品质提升策略[J].黑河教育,201801

[2]曹喻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培养解析【J.教师,2013,(18):58.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