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彭 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四川省南充市和平路小学        637000

【摘  要】:问题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思维,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角度,深刻阐述了阐述问题情境的目的和方式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目的意义;方式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激发其内驱力,达到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目的。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往往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利于学生对所发现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达到课堂探究与研究的目的。

一、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喜欢观察事物现象、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喜欢讨论、探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因此要尽可能为学生动手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简而言之,就是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接着为各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圆柱和与它等底等高的一个空圆锥以及一些沙子。并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关系,你们能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做倒沙实验并根据自己的发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吗?让学生思考并动手做实验。根据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的关系,自己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学生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后,教师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圆锥体的体积都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呢?”让各小组学生思考、讨论,并给他们用课前准备好的等底不等高的空圆柱和空圆锥各一个以及等高不等底的空圆柱和空圆锥各一个,做倒沙实验、验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认识,又有利于培养他们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只有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才能提出新问题。他们也爱问、善问,甚至不耻下问。可见,能提出问题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要求,而这种较高要求的能力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靠老师平时教学中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创设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条件。例如:教学 “因数和倍数”,教师引出问题:“你们知道吗,数学上很多的难题都出在自然数上。究竟什么原因让自然数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呢?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两个基本的概念。(板书因数和倍数)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2)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 3)学习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作用? 4)怎样找因数和倍数?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筛选问题,以问引问,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又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和公式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长 4 分米、宽 2 分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 4 分米的正方形。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分别把这两个图形沿着对角画线平均分可以得到什么图形和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把这两个图形沿着对角画线平均分后,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把一个长 4 分米、 宽 2 分米的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把一个边长 4 分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这里是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 2 算出长方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用正方形的面积除以 2 算出正方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 4)三角形面积有没有计算公式?怎样计算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质疑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为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创设问题情境

实践证明,利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可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练习巩固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根电线长 40 米,第一次剪去全长的1/5,第二次剪去全长的 3/8。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如下问题:(1) 第一次剪去多少米?2)第二次剪去多少米?3)两次共剪去多少米?4) 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剪去多少米?5) 还剩下多少米?„„这样设计“一题多问”让学生进行解答,既加深了学生对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认识,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和公式后,出示题目:“一个长方形 8 分米, 4 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练习,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老师改变题目的条件,问: “如果改变题目中的一个条件,‘宽 4 分米’改为‘宽是长的一半’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学生解答后,教师又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问:“一个长方形,周长是 24分米, 4 分米,它的长是多少?”这样设计“一题多变”,让学生从纵向、横 向和逆向联想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如在一节六年级“解决问题”的复习课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下面这道题可以用哪些方法解?题目:新兴屯铺一条水泥路,4 小时刚好铺了这条路的 2/5照这样的速度,还要几小时才能铺完?”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思考。有的用分数解,有的用倍比法解,有的用比例法解,有的用“工程”法解,提高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有关知识、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注重问题的趣味性情境设计,为课堂有效问题插上多彩的翅膀

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明显的求知冲动,才能自觉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应积极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探究激发学生数学知识探究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地开展数学学习与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造有趣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小学生比较喜欢玩好动,很喜欢活动游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活动游戏创造有趣的问题情境,将思维游戏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探索获取专业知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需要通过切合实际又充满趣味式的案例导入,来帮助学生快速集中学习专注力,这样才能为快速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因而有效问题既包括课堂导入环节中对学生趣味的指引,又涵盖着教学过程中通过针对性的问题来与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匹配。趣味性的情境创设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引入情景教学模式,运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来为学生展开具有时代特色的趣味问题导入情境。从而实现“知识融入生活、概念源自生活、从生活中创新问题”的情境创设目标。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和图形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充分考量当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化学习特点,来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并通过图形共同点、不同点的寻找来分析其概念的由来。并引导学生利用废弃吸管制作以平行四边形,设计如“利用所学的角度测量知识,来测量平行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能发现什么特点?”以及“试着左右或者上下来回拉动平行四边形,再测量形成的角度有什么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探索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理解其对边相等且平行的特点,并与梯形进行合理区分。

综上所述,作为对学生思维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优化原有的教学方法,创造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素养和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趋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小学数学课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608.

[2]朱国森.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源于高效情境的创设[J].数学教学通讯,201625.

[3]张春华.创设教学情景促进知识内化——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14):94.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