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导入情境的基本途径,,,,,,,,,,,,,,,,,,,,,,,,,,,,,,,,,吕 彪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导入情境的基本途径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小学     637000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新授课内容,遵循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识规律,创设良好的新课导入情境,因材施教,使新课教学开好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第一印象,对提高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前导入情境的要求、途径及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  基本要求  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确实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如能创设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就能更好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让学生真正体验和领悟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

一、小学数学课前导入情境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提倡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1.紧密联系学生真实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如在教学《相交与垂直》这一课例时,我想到,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都能较好的判断:从某一个地点到另外一条线路笔直走过去最近。 这个基础正是我们学习垂直这一知识的重要起点。因此,我设计了上面的情境,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与思考,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原来是这样的鲜活有趣。

2.创造真实的操作、观察环境。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其实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或多媒体课件演示,组织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实验、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抽象、概括、分析、推理。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圆的特点和规律,感知和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圆的画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前导入情境创设的途径

    1.生活展现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知识本就来源于生活,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就有许多事物可供我们教学使用。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学数学的热情。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让学生在周围的环境中找角、指角、说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新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具体形象的感知逐渐过渡到抽象的层面。当学完了新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角在生活的运用,如:工程师用的角尺、大吊车、能收缩的躺椅、指甲钳等等。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喜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实物演示情境。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它能充分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理论,通过实物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物演示情景应用广泛,特别在小学数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数学较之其他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安排学生动手用木条做成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然后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实物画面。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四边形不变形”这个问题。这种利用实物演示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图画展现情境。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展示这些精美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

4.表演体会情境。有时一些通过语言描述、实物展示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内容,就可以采取让学生参与的办法来体会。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突破本科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教学中我特意引入了学生喜欢的套圈游戏,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让学生探讨游戏公平性这一话题情境,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同时,通过这一情境活动,学生获得了对圆的本质特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了解了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虽然学生还不能准确地表述出圆的特征,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知道只有站在圆形的圈上,每人离中心点的红旗距离是相等的,为后面揭示半径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5.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小学数学课前导入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1.是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能否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获得最佳思维状态。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既能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渴求参与的状态,使学习毫无外部强加或者强迫的痕迹。

   2.能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并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找到与之匹配的模型。数学把它的根须深深地扎进现实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但同时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数学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生活,而应高于生活。数学情境作为沟通两者的桥梁,应该“深思熟虑,准确切入”,决不能想当然地“拉郎配”。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情境与知识内涵之间的联系,创设的情境就无法有效沟通生活中的原型与所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情境就很难真正服务于教学,甚至会造成种种负面影响。

    3.有没有足够的思维含量,能不能诱发深层思考和探索。数学情境应该成为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助推器,“数学味”应浓于“生活味”。有效的问题情境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活泼的情境;二是散发着浓郁数学味。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及时实现数学化。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

4.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是要掀起一个又一个“热闹”的场面,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本质特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总之,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地将真实性、实效性于一体,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数学的起源,体验数学的价值,探索数学的规律,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的发展,理性思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价值取向,形成切实有效的实践策略,让数学教学情境导入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香秀.丰富问题情境创造精彩课堂--对小学数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实践探讨[J].华夏教师,20176):45.

[2]王会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考试周刊,201823):11.

[3]佘福全.探析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83):34.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