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野下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搬罾小学 张 鸣 637000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为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体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多开发教学资源,重视语文课堂预设活动,优化并广泛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情景,使学生既要读,又要讲,还要动手写一写、练一练,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到“乐学”,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语文素养 文化底蕴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效率最为明显的一种方法还是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我们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它,决不能有一丝的松懈。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更看重的是我们处理、解决问题时的“艺术”。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呢?首先,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健康人格。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最后,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围绕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学生能够对课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情景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的程序性知识。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如在学习三年级《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学习四年级《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亦对“增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陶冶学生的情操 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则依靠语文教材,陶冶学生情操,《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同时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我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范围涉及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既有古代的经典,也有现当代的佳作。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和书写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四、让学生开拓视野,学会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要拓宽,不能仅囿于有限的几本教科书,从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教科书。因此,我们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应意识的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例如:多读名篇名著。我们现在要读的不仅限于课本,还需涉及各个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名人作家们留下的经典。读经典就是读人生。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快捷、浮华助长了学生的浮躁、张狂的功利心态。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有助于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又如,多关注社会生活,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广泛了解。可以叫他们放假回家的时候,多看看民生新闻,多看看报纸,引导学生开始学会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我们这个世界,他们有的为社会竞争的激烈而感慨;有的为弱势群体而忧伤,有的体验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有的感悟到了人间的真情温暖,有的产生了几分爱心与同情;应该看到,语文学好了,情感也必将得到升华。这是因为在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感染,心灵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获得了美的熏陶,加深了对人类的情感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感情变得更加细腻。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升华学生情感的重任。这种生命的体验远比获得一点知识来得重要,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获得了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是体现语文课程价值的必经之路,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改革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创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情境和实践,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俊萍.新课标中的“语文素养”[J].神州,2012年(07). [2]赵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173-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