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征和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金宝初中 温能无 近年来,“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付出过无数努力。从心理学人格特征的研究入手,是培养创造力最根本的途径。 乔伊提出影响创造力的人格特征有八个方面:(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作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究条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他认为创造才能、认知需求、兴趣、坚持性几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真正的创造行为。 巴伦和哈林顿经验研究进行总结,创造性人才具备以下这些核心特征:(1)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2)兴趣广泛;(3)喜欢复杂事物;(4)精力旺盛(5)具有独立判断能力;(6)独立性强;(7)有直觉力;(8)自信;(9)有能力处理或适应在自我概念明显对立的或互相冲突的个性特点;(10)坚信自己具有创造力。 塔第夫和斯滕伯格总结了影响性的人格特点后认为,这些特点主要有19个方面,分别是:情愿面对反对意见,甘愿理智冒险;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具有好奇心,爱追根究低;能接受新的经验,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发展;严格要求自己,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强烈的内部动机;能集中精力去完成任务拒绝别人强加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精神自由;具有高度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较少的从众心理;乐观面对挑战;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忍耐模糊;兴趣广泛;善于产生奇特的想法;不因循守旧;情感体验深刻;寻找有趣的情形;情绪乐观;在自我批评和自信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冲突。 人格对孩子创造力发展的作用及创新性人格的培养。 (一)人格对创造力发展的调节作用。在众多与创造力有关的人格因素中,代表性最强的莫过于中西方心理学家所普遍认为的“开放性”特质。所谓“开放性”,也称“对经验的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以及对不熟悉情境的容忍和探索。经验开放性高的个体表现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尤其是对知识、各种艺术形式和非传统观念十分欣赏,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勤于思考、好幻想、知识丰富和富于创造力。反之,经验开放性低的人则表现为自我封闭、循规蹈矩,喜欢固定的生活和工作程序,不善于创造性地思考。不少研究都发现,开放性人格分数与创造力测验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作为人格特质,开放性不一定会直接引发创造,但对于创造活动的表现却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较高的对新经验的开放性,个体的创造力也可以表现但是效率极低,如同化学反应中没有催化剂时反应也可以反应但效率低一样;反之如果有较高的对新经验的开放性,那么创造力的表现就如同有催化剂的化学反应一样效率大大提高。 (二)人格培养促进创造力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的创新教育,强调与创造力有关的人格特点是重要而且迫切的任务。具体来说,创新型人格的培养应该从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注意改善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出生、发育、成长的基地,也是他们走向社会、大展宏图的跳板。家长尽可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如外出和朋友吃饭交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看电影或者是体育比赛、演奏各种乐器、开展郊游,等等,在此过程中儿童青少年对于娱乐活动的兴趣,为人格的培养营造轻松地家庭氛围。(2)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如听讲座,观看戏剧和参观博物馆,经常讨论科技、社会文化观点,家庭成员定期去图书馆阅读,多看书少看电视等,促进儿童青少年创新性人格的发展。(3)给予家庭民主和尊重,允许儿童青少年有单独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只有在民主的家庭环境中,儿童青少年才会敢说敢做。养成大胆质疑的、勇于挑战的好习惯。只有确立这些观念和行为,才能培养儿童青少年独立做事、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减少孩子对家长的依赖,从而促进其人格发展。 其次,应该注意改善学校教育环境,让教师做好中学生创造力的“把关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类教育,中小学的音乐、美术课不应该被默许长期被语数英代替,而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对美的感受能力。(2)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运动机会,让生命机体充满活力。(3)多带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思考。(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心中的权威,也可以是“不完美”的朋友,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找到创造的价值。 出版日期2020年第五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