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黄 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四川省南充市府荆小学      637000

【摘 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个人成长需要的品质和能力,其本身可以看做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综合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小学语文是小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强调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和关于核心素养形成的理论体系,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薄弱环节,阐述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薄弱环节 培育策略 素质教育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趋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慢慢走上了新的发展轨道。每一个不同的学科散发着它独有的特色,拥有着自己的核心要求。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范围较其他学科更加宽泛,但是它的核心素养要求却是最明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起高效的阅读课堂,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做好必要的引导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薄弱环节

   1.矫枉过正,审美薄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11版课标出炉后,语文教师意识到了在语文工具性方面的忽视,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课本中的文章被当作叫教表达的范本、例子,大有阅读是为了写作的发展趋势,这种改变让许多老师耳目一新,亲身实践,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开始反思,读得少了,写得多了;感悟少了,分析多了;共情少了,方法技巧多了。语文的工具性重要,人文性就可以淡化吗?我记得有位老师劝诫我:“语文课不需要大肆的讲思想感情,也不用导行,那是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的任务。”初听时觉得大有道理,在真正接触了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的教学后,我才真正领悟语文在人文熏陶、审美情趣方面不可替代作用。每一篇文本都是作者的经历、情感、思维的宣泄,这些内容促使作者选择最合适地方式进行表达。阅读,不仅要对作者的措辞进行审美,更应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经历进行审美。语文的审美导行是润物细无声的,是一种亲其师故而信其道的教育。当学生深深受其文本所以吸引,亲近文本,一切的教育都会水到渠成。咬文嚼字,一味强调写作技巧与方法教学的语文课,必然会使审美薄弱,达不到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2、实践创新薄弱。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仅仅在于试卷上的阅读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大多缺乏阅读方法和理解方法。就我个人及我接触到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而言,小学生单单做试卷上的阅读理解就十分困难。老师们认为浅显易懂的问题,学生们的答案差之千里。我认为这是由于学生对课堂阅读教学与试卷上的阅读理解不能有效对接,其根源是课堂阅读教学的随意性和无系统性导致的。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是为分析文本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总的来说比较随机,学生不能建构出自己的阅读理解系统去进行独立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主要凭借杂乱无章的经验。创新薄弱,是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缺少一种创意的、个性化的理解思维,集中表现为课堂教学时问题思考的方向相似,综合实践活动、阅读后的表达等方面的雷同。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

1.发展思维以及品质。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好问题”,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思考和探究。像中高年级的科学小品文的学习,作为一种比记叙文更难理解的题材,其语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太阳》、《新型玻璃》、《鲸》、《蝙蝠和雷达》等课文,小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解科学小品文独特的语言特色,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高年级,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练习写小品文,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有古诗词、文言文,从中汲取积极的成分,取其精华,从而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2.理解以及传承文化。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史也是博大精深,具有多样性以及包容性的特征,语文作为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发挥着其承兑和传承的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年段实际,循序渐进、分门别类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目,采用领读、开火车读、小组对读、男女生擂台赛等形式,每天晨读诵读指定的作品,并把自己的读书收获,包括积累的词语和读书的感悟,整理到阅读笔记上,定期举行读书感悟交流、读书笔记展评活动,评出读书小明星。另外,每天利用课前精彩4分钟讲故事,一月一主题,一周一评比,讲得好的得到一个“故事大王”小红花。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诵读中,丰富了语言积累,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这些都是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有目标有层次地引领给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3.鉴赏与创造审美价值。我们学习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运用、传承语言文化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到他们的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学会鉴赏语言文字的美,并且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创造美的语言。积极组织开展鉴赏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发现美的存在,从而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使学生们有了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核心素养,应当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不断反思、优化、创新,时时围绕这四项核心素养来改进教学,使得语文课堂上为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服务。语文的学习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把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落实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通过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慢慢培养渗透核心素养。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延伸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现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被人为的划分为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个方面,但显然这种划分是不合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想当然地倾向于对“课内阅读”的学习,但从实际概念上来看,“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是不分课内课外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使学生明确阅读教学不分课内课外,要善于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在正常的课程教学完成后可以深入地对相关阅读题材进行延展阅读。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笔者不仅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生活中的秋雨进行抒发思考,鼓励学生把生活感受与课文描写重合起来进行体验思考。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秋天之美,更可以感受语文课文的美好,基于这种体验自发的对课外文本进行探索阅读。

2.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搭设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如: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我爱读书”的专题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给图书分类,做个书目;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行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朗诵会、好书推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语文核心素养如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

3.围绕审美与鉴赏展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则依靠语文教材,陶冶学生情操。《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比如《搭石》一课文质兼美,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好课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讲述其所喜欢文章的哪几个部分?并讲述具体的理由,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安排学生评价朗读的效果。如此一来,可使所有的学生能够将自我情感较好地代入到教学情感当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是体现语文课程价值的必经之路,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改革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创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情境和实践,以身作则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魏微.小学语文教学法[M].济南:齐鲁书社,2010.

[2]王芳,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定阅读教学内容[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4):39-43.

[3]管建刚,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7):4-6.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