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灵活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杨勇军

灵活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同仁乡第一小学  杨勇军  637000

【摘  要】:教学改革不断更新,单一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很难促进学生知识的进步。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师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引进课堂。对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手段,我们要扬长避短,适时、灵活运用,让其真正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服务。

【关键词】:多媒体  灵活运用  优化教学 小学语文 阅读效果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小学语文课堂知识,教育工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语文教学不断创新,总结了一批批关于教学的方法与理念。其中在所有语文教学方法中有一种比较实用的也能取得很好效果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方法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小学语文教师所喜爱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多媒体如何灵活运用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一、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引入,不仅能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在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然而,创设情境的最佳辅助手段便是多媒体。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的《小小的船》一课时,她根据小学生对动态的、变化的事物(动画片)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心理特点,借助多媒体辅助导入。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上课一开始,她就出示满天繁星的天空图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夜晚星空之下,接着伴随着音乐,一个弯弯的月亮盘旋而出。并用富有吸引力的描述:“在满天繁星的夜空里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有一位老爷爷把我们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写了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读?”学生被动画音乐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学便从这里开始了。又如:有一次,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开始使我就使用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遗像;同时,用哀痛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197618日凌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遗像,听着我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又插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那黑色的挽联,那白色的花环,那阴沉寒冷的天气,那缓缓而行的车队,那满面泪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悲痛之情。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教师动情的教学,把孩子引入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适时应用多媒体辅助感情朗读使之有声有色。

    朗读是课文的有声化,是表达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也是感悟文章思想的好方法。“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书反复的朗读读中,学生对课文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然而,利用多媒体还能让抽象的语言文字更加形象化,使学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传递情感,容易进入文章的意境,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利用音乐伴奏辅助学生朗读课文,能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以《渔舟晚唱》伴奏学生进行美读。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抽象的意象变成了真实的、可感的、动人心弦的感情。桂林山水那独特而优美的画面便随之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美感体验。利用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我在教《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先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三、适时应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借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只能给学生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为具体,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给予体验之乐,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成功解决学生的疑难,让学生冲破迷雾。从而轻松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难点是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由于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然后,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颜色是嫩红色。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接着出示动画演示并解说:(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使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直观、生动的观察到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这样一来,难题随之迎刃而解。又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是学生没有泸定桥的感性认识及周围环境的感性认识,不知道泸定桥的结构和夺桥过桥时的危险。在教学这一课的第六自然段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泸定桥的结构,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只有13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没有木板。同时配合录音中“震耳欲聋”的波涛声,还有“滔滔的江河水倾泻直下”的情景,摹拟当时的地理环境的险要,使学生体会到泸定桥的地理位置的险要。此时,我又让学生对照课文,研究为什么称“泸定桥”为“天险”,这时,在录音机中,又不断传出“嗒嗒嗒……”的机枪声,更渲染了当时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突出夺泸定桥的艰难。         

  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这段时,我先提问:“红军战士怎样奋勇夺桥的?”在学生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该自然段的情节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二十二勇士奋勇夺桥的画面,并播放配有冲锋号、枪炮声、喊杀声等紧张、雄壮音乐声的录音,形象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于我适时地使用多媒体,学生就仿佛置身于夺桥的情景,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理解重点、体会难点的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适时应用,学生也就很直观地理解了:“震耳欲聋”的意思。

四、适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师吸引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

当下,有很多语文老师的阅读课堂激情四射、精彩纷呈。这种情况下,当然不需要多媒体来进行辅助老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了。可有些教师就是缺乏此种魅力,那干瘪的讲读在阅读课堂中实在是索然无味。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分散去了。我觉得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自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应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就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中《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先利用图片与课件把今昔圆明园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在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难词之后,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理解体会圆明园风格各异的景观。此时,在学生对语言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再放映出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图片,配上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解说,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此时此刻的学生已完全置于人间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这时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观通过想象具体表达出来,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怎样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的?在学生了解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后,通过放映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突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  

    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从而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但是切记,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而只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已。我们要对应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适时、合理应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为小学语文课阅读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清林.浅议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71):16-17.

[2] 徐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9):50-52.

[3] 曾詩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J]. 读写算:教师版, 2017,(47):214.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