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西华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邓 三 637000 【摘 要】:新课程大纲赋予体育与健康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学生主体、健康第一”的授课理念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师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有建设性地突破和变革,努力创设适用于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上的适时引进,对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推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探究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与健康与健康课堂上的应用内容、应用方法、应用意义与策略的探讨,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拓展训练 初中体育与健康 应用内容 方法与策略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后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并于70年代中期被正式引入中国,其实训环节分为: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而这些环节的设置又与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课程目标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教育部对初中体育与健康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规划原则主要包括:教育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性与选择性。将拓展训练有机地融入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对整个体育与健康教学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教育事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讲解理论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常言道“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他们才能快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环境。所以作为一名初中体育从业人员,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训练力度,确保每一位学生既能够获得丰富的体育知识,又能够享受体育教学所带来的乐趣。 一、应用内容——因时因地制宜 围绕“学生主体,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拓展训练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满足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运动课程的渴望度,又要保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身心健康得到长足的发展。拓展训练主要包括“海陆空”三类,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还要考虑时间、地点的制约因素。水上类拓展,游泳、跳水、皮划艇等项目,只能在夏季进行,其它季节水温较低,场地选择有限,不便于拓展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程纲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体育与健康与健康意识的结果,因此,在拓展内容的选择上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依时间、地点和课标而定;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时间规划上,春秋季节以团体户外活动为主,如踏青、春秋游、中长跑接力拉练等拓展训练内容都是比较合适的。夏季以水上活动的选择较为适宜,如游泳、龙舟。冬季以户外冰雪活动为主,考虑到户外冰冻严寒的情况,可将拓展训练场所安排在室内,进行团体互动心理游戏训练。二是依教师所掌握的拓展课程而定;不论哪位教师,在课堂之外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活动项目,在拓展内容的选择上,体育与健康教师应该尽可能挑选自己熟悉的活动项目进行,既能考察和总结活动带来的实际效益,也能在活动中检验教师掌握活动细节的程度。三是依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而定。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而当下独生子女较多的背景环境下又极容易形成“早熟”的.心理状态,他们渴望去接触异性又为此种行为感觉到害羞和难堪,纠结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学生特定的心理发展状态,或者拥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案,将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穿插其中,在体育与健康课进行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教学与心理疏导的双重作用。 二、应用方法——因人因材而异 如何将拓展训练应用到初中体育与健康与健康课堂上,其中,在课程规划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拓展内容为主线,体育与健康课程为目标。在这一类型的课程设计中,拓展训练占据整个课程的全部内容,拓展的目的又是围绕着新课程大纲目标而进行的。如拓展训练中有名的“求生墙”活动,在没有任何器械协助的情况下要求团队中的某一位成员顺利翻越4米高的围墙。在这个活动项目中,课程的目标是建立自我管理、甘于奉献、乐为人梯的团队协作精神。二是课堂为主线,拓展为穿插;这种应用方式是把拓展训练带到体育与健康课堂上来,如:在一节篮球训练课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三人双脚”的拓展项目,以此来协助学生建立团队间默契的人际关系,使得学生在篮球练习赛过程中形成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局面,从而实现锻炼加学习的双重教学目标。三是以解决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为主线,体育与健康活动为穿插。这类拓展训练主要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去解决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困难。如破冰之旅这样的项目,可以适当运用在解决性格孤僻内向、沉默寡言学生问题的解决中。以达到心理疏导、锻炼学习的双重目的。 三、应用意义——传承与创新并举 将拓展训练融入到整个初中体育与健康与健康课堂上去,主要能带来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符合新课程大纲“多样化”的要求。传统体育与健康课包括“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尽管这些内容依然能体现出它强大的推动力和进步力。但21世纪新时期的教师团队面对的是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下成长的新型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课程实施方法,给学生带去不一样的课程体验,对于激发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运动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给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授课教师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学授课方式,通过对拓展训练地深入研究,并将此类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推广,将推动整个体育与健康教育事业在21世纪的中学校园里更好地开展下去。 四、应用策略——因材施教,专业培训 1.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思想意识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解能力,这是高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必要条件。而要想发挥拓展训练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师还应重视因材施教,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征,为他们设计一系列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训练课程,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开展专业培训。很多时候,拓展训练质量的高与低与教师的专业技能相关联,模糊化的教学大纲并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目的,过于模糊的教学内容容易造成知识的混淆,难以达到最理想化的教学目的。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除了要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内容外,还应当对学生积极开展专业培训,构建合理、清晰、科学的教学大纲,将最有价值的训练知识点讲解给学生,并与他们进行互动和交流,不断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及时解答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以便于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后面的学习。此外,专业培训更是确保体育教育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基础,能最终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拓展专业训练中有所收获。 3.加强器材建设。除了上述两点外,加强体育器材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健全教学场地、运动设备,学生才能够较好地进行拓展训练,也只有顺利地进行拓展训练,才可以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缓解学习压力。很多时候运动是缓解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其形成独立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而在丰富运动器材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制定形式多样的拓展项目,内容多姿多彩的项目能够较大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动时期,只有满足心理需求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能动性,并与他人进行友好互动和交流,最重要的是可以在不在教师的督促下独立完成相应的拓展任务,进而实现拓展训练的最终目的。 4.构建保障体系。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与他人进行友好的沟通和交流,而要想发挥拓展训练的最大化作用,初中教师还应当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排除,确保所有学生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拓展训练。可以说安全训练是拓展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保护学生人生安全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构建保护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要定期对训练场地中的运动器材进行检查,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排除,从而既能够达到强化学生心理承担压力的目的,又能够促进我国初中体育教育事业全方位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费茨和波斯纳将人类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认知、联系形成和自动化。“6+1”家庭结构下的中学生,在拓展训练的过程去认知和掌握体育与健康运动的知识技能,树立团队协作的思想观念,培养形成自动化模式的行为习惯,对当代中学体育与健康与健康教育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玉萍.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213. [2]胡兵.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11. [3]吴娜.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及方法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10),9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