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践研究.......................................何玉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践研究

四川省南充市仪凤街小学  何玉惠   637000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双方及时了解彼此的想法,有效传递信息。通过相互的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有效改变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师生互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如何加强师生互动原则、条件、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教学措施  素质教育

师生互动,简单说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一切的交互作用的影响。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影响,小学语文课堂中还出现了许多畸形的互动,为此,教师就要提高注意,用合理的方式,促使良性师生互动的展开。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之间互动形式单一。在目前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一般采用提问的方式,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有些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不注重问题的质量和达到的效果,在一节课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数量过多,学生一直处于快速思维的状态,容易使学生出现疲倦感,学习效果也不好。还有些教师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进行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互动的效果也不好。

2.学生参与性不强。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都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仍然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增强。而且有些教师在进行课堂互动时,比较喜欢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导致那些不善言谈、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不愿意参与到互动当中,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现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一原则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第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第二,借助富有趣味性、创设性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增加交往、互动、自主决定的机会。

2.平等对话原则。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已经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了引导者、组织者,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实现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教师就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对话,对学生循循善诱,使学生在产生心理安全的状态下,逐步获取知识、实现语言上的自由表达。但是这一原则的遵循需要教师掌握一个度,即平等对话和指导规范之间的度。

3.反馈性原则。师生双方的相互反馈对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双方而言都是极具积极价值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反馈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实际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使教师可以有依据地对教学方法和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的反馈,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进而使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进行科学的调控和完善。当然,在这一原则中,教师还需要重视反馈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公平性、具体性。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构成的条件

1.把握师生互动时机是关键。首先,探究争议较大的时候。每个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像是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知识经验等,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学生在选取解决的办法以及得出的结论都会有明显的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引发了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与互动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在与学生的合理互动中引导学生。其次,重难点突破的时候。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通常都考虑的不太全面,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发现和解决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为此,教師就要切实地将师生互动引入课堂,即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使学生实现灵感的激发。例如,在学习《夹竹桃》的时候,其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第三段末写有夹竹桃的段落要不要删除,这时教师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就可以用问答互动方式提问道:“文中有哪些段落写到了夹竹桃?本文所写的对象是夹竹桃,那么第三段中没有写到夹竹桃,是不是就可以删除呢?”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开始纷纷讨论了起来,教学的氛围也变得更加热烈了。

2.创设合理互动氛围是保障。合理的互动氛围是保证高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同时它在课堂中的有效性创设还能为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才能更好地产生强烈的安全感,才能充分地将自己的个性与潜能发挥出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运用语言、语调时都要切实做到动之以情,多运用肢体语言或是面部表情等向学生传递自己的肯定和期许,因为只有通过语言和情感的传递,学生才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才能与教师一同创设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中所描绘的南沙群岛,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将与南沙群岛有关的视频、图片、文字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在学生初步了解南沙群岛之后,再提问道:“看了这些视频和图片以后,你们想一想能够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南沙群岛呢?”有的学生回答道:“风景宜人。”还有的说:“美丽动人。”

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有效互动的措施

  1.转变教师的观念,增强师生互动的意识。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容易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教师要积极地转变师生之间的角色,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师生互动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脑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了解诸葛亮是怎样靠近水寨,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找出问题的答案,学习更具积极性。

  2.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加强互动。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不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师生就谈不上互动。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开阔,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多,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增强语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这节课时,我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通过情境设置,促进学生思考,加强沟通与交流。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要进行有效的互动,首先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而且是否愿意学习一门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科教师的喜爱程度,如果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好,喜欢这位老师,学生就会认真积极地学习,如果关系比较僵化,学生就容易对其所教的学科产生厌烦的心理,失去学习兴趣。所以,为改善这种状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为其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些日记、周记,记录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或者通过网络途径与教师交流,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

  4.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发掘学生的优点,鼓励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拥有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语文学习,加强探究与交流,促进语文教学的双向进行。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想法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并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于自春.浅析小学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资讯,201014.

 [2]潘水文.运用对话策略实现教学互动精彩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201144.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