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验研究 四川省南充市府荆小学 殷会芳 637000 【摘 要】学习是一个“知识”内化成为“能力”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能够更为轻松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现实价值。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积极的将生活中的原型引用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更好地体现数学源自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本文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主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以期探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生活化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数学中多数内容以抽象化为主,学生不好理解吸收知识点,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开始走进教育者的视野。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很易将抽象化的知识点转变为形象化的易理解的知识内容。作为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深化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理解程度,运用创新的教学设计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1.对数学基础的掌握要求更高。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的明显特征体现在数学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整个教学体系中更具连续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不应将教学内容分离。如果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没有扎实的知识掌握,那么在新课程下,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他们在课堂上的理解将是困难的,有时他们将无法理解或学习。 2.注重数学的逻辑思维培养。新课程改革中关键的一点在于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了较高的要求,从学生浅层次的分析问题能力再到深层次归纳总结的能力,都有了新的目标和诠释。通过多种直观形象的方法尽可能详细地为学生讲解,将教学重心更多地放在解题过程中,重点为学生详细地分析题目,确保学生掌握完整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综合能力。 3.引导学生打开思维,提高课堂利用率。从三年级开始,小学数学教材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公式,这对于年龄尚小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乏味无趣的。如果不能透彻地深入到公式背后的定义,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困惑,丧失初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主动采用一些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公式,可采用反复强调记忆法。另外此时公式涉及方面不多,内容不深,教师可设计课前回顾,经常讲解、复习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主要内容 1.教学方式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现代化的教学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去充分的利用仅有的教学资源,首先从教学的方式上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中的生活化,比如多媒体是学生每天都会用到的学习工具之一,同时网络也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符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学会去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而不是将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要学习的知識点才是多媒体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不能够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进而失去教师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因此,只要教师能够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最大化的利用,便能够快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时,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从而帮助学生们快速掌握本课的知识核心和重难点。比如教师可以找出一张一千克大米和一吨大米的图片对比图让学生观看并进行一定的对比,进而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一吨有多少,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分别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会用吨来作单位的物品,并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展示,比如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等,对学生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使学生对吨的印象更加深刻。 2.教学内容生活化,促进学生理解吸收。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会忽略的,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选择注重对数学中的各种解题技巧进行强化训练,大量枯燥乏味的数学题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学的内容生活化一些、有趣一些,从教学的内容上首先能够抓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再从实际的教学情景中为学生创建各种适合学生、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情景,进而使学生更加容易去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例如,在教学“加法”这一课的知识时,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会用整式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并会使用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当收银员的方式来进行生活中加减法的运算,一个学生当顾客去买东西,另一个学生当收银员来计算每一个商品的价格从而进行加法的运算,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的对加法运算进行训练,还能够使得学生在这个教学情景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点的能力,一举两得。 3.评价方式生活化,提升学生学习信心。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是一门艺术,在以往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只会以学生某一次的考试成绩为参考的标准,这会大大的降低教师评价的效果,并且失去教师评价的意义。小学生心思敏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前首先要学会和学生沟通,和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并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保证教师评价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促使学生更好的去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信心的提升。 例如,教师对于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就要对学生提出表扬,让学生学会分享自己学习的方法,让其他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思考;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首先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不要放弃学生,甚至对学生不管不顾,而是应该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学习较差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一定的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信心,进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提高。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1.教学素材要源于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空洞的教材理论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贴近生活的案列讲解,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丰富教学的模式,利用课堂小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明白数学确有其生活应用的地方。 2.深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体验。深化教学内容是每个教学科目都要注重的,只有深化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才能真正将所学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好课堂时间,还要能够充分挖掘课外生活空间的价值。数学就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数学将我们在生活终于到的实际问题普遍化,并抽象成一个模型,最终变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进而利用所用知识去解答。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并逐渐的进行数学抽象建模过程。仅仅停留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称为数学。小学生还处在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时期,对于数学概念,还没有真正的认识,无法短时间内形成和具备数学知识所需要的高度抽象性、抽象性思维。数学教学的内容可以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要逐步引导孩子走出单纯的知识记忆,轻松获得观察性思维能力、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的体验。学习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解数学题目的时候,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购买东西的问题,买大型家具、奢侈品等事物,就没有钢笔和食物更贴切生活。再比如行船问题中的逆行和顺行,很多同学无法在脑中构思出行船的动态图,一方面是部分同学没有坐过船,对题目的理解只浮于表面,另一方面是同学对逆水顺水对船的作用不理解,难以捉摸,所以教师应以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例子做类比,将人比作船,将顺逆风比作水的顺逆流,这个例子会与所有学生产生共鸣,顺风行驶走感觉很轻松,逆风行驶很困难,所以影响人行走速度的关键是风的方向和速度。做完这样类比,学生就好理解。再将学生在风中行走的模式置换成船在顺逆水中行进的模式。顺水的船速v=v水+v船,逆水的船速v=v船-v水,达到知识点常识来回穿插学习的目的。但是现实中,老师注重的往往是知识理论的灌输,而缺少通过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这样一来,数学课堂就成了理论知识的堆积,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头是道,但是轮到自己做题时,却变得茫然,所学的知识很难应用到解题中,而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今天主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教师的深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讲数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只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教育改革一项都是缓慢前进的,需要一线教师做出一些自觉地改变,从而把教育改革变得更加轻松,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一个简单明确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生长发展,应该把其严格贯彻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玉宝.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新课程 (上),2015(6):117. [2].王士兴.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现代教学,2018(7). [3].吴明秀.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上),2018(7):217-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