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浅谈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和策略.................................杨  淋

              浅谈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和策略           

        四川省南充市五星中学       637000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思辨性思维则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若想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同时又有效实现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文章先阐述了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然后对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带来一点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辨阅读 价值分析 有效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灌输的痕迹依然很重,学生被动接受的结果是学生阅读个性的丧失。语文教师要基于思辨性阅读视角,对传统语文阅读课堂进行优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领学生走向阅读的更深处。

一、思辨性阅读的内涵概述

思辨,这个词语,是一个哲学术语,引入到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这是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一个积极探索和改革。该教学方法提倡的是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来挣脱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带来的的束缚,真正的发挥出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实际价值。思辨性语文阅读教学,是把学生对语文的阅读认识与评价能力,作为感性的体悟与理性的分析相结合的统一。思辨性的阅读不但需要我们帮助学生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去正确解读文本所传达的主要内涵和其思想意蕴,而且还需要帮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进行理性地分析与评价,形成自己的主要看法,同时通过文本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反思自身。

思辨,也是指一种超越经验的理性思维活动。当其转变成一种学习方法以后,就凸显出了理性分析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它强调的是,进行思辨的主体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该主体本身已有感官经验的基础上,超越自身所拥有的经验,并且进行相应的思辨和总结,最终得到更加良好的思考。

二、初中语文教学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

1.激活思维。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将得以活跃。思辨性阅读课堂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与不同主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并且在体验中激活思维。

2.激发创造潜能。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学生将改变他们的学习状态,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不仅学会思考,而且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知识积累等,进行理性的辨析,从而激发创造潜能。

3.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将得到有效的激活,他们会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三、初中语文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必要性

1.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其更是促进学生快速形成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品质。当学生面对庞杂的信息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而思辨能力的形成,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也就说明了思辨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展开必要性。

2.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的趋势。在新版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语文课堂教学任务,同时,也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切实强调了语文思维对于学生展开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本身语文思维的培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语文教师本身的成长需要。思辨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在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后倡导的教师观是教师发展观,教师要不断提神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终身的学习者,课程的研究者。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平,同时也是一个微型学术研究的过程。

四、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在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强化教学意识,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为目的。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简要阐述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思辨情境,唤醒思辨思维。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让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从沉睡中苏醒。创设情境是唤醒学生思辨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师需要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创设思辨情境,借助直观、形象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运转起来。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春景图,然后让学生交流咏春的诗句,并说说这些诗句表现了春天的哪些特点以及诗人对春天怎样的情感,最后说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先借助春景图为学生创设交互的场景,然后让学生交流咏春古诗句,实现“温故而知新”,接着让学生交流诗句表现的春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感受,促使学生将不同的情感进行比较,最后再让学生阐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扩大比较的范围。这样能创造一个调动学生思维的平台,进而唤醒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使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成为可能。

2.开展比较活动,寻求思辨点。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进行思考,还需要进行理性的判断、推理,辨析。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思维成果。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理性的判断、推理,辨析?比较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因此,要想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比较。《春》这篇散文一开始就渲染了“盼春”的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开头的精妙,笔者先援引了某位学生作文的开头:“啊!我盼望许久的春天终于要来了!”然后,将这段文字和《春》的开头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个开头写得好,并说出好在哪里。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文本阅读教学常采用的直接赏析的方式,将学生的写作案例和文本进行比较,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散思辨性思维,探究文本开头的艺术效果。“盼望着”叠用,生动表现出“盼春”的急迫感;“脚步近了”则借助拟人修辞,让人仿佛听到春的脚步声;几个“了”的运用使文本韵律和谐。比较,让学生的思维挣脱束缚,更加彰显个性。不仅如此,比较也为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了支持,促进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

3.提出思辨问题,突破思维的单一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思辨性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拓宽思维,学会辨析。例如,作者用“嫩嫩的”“绿绿的”来修饰春草,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思辨性问题:“嫩嫩的”和“绿绿的”都是用来修饰春草的,有人认为可以去掉它们其中一个,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就能从这两个词仅仅是修饰词的认知中跳脱出来,去判断、辨析这两个修饰词的修饰效果是否相同,修饰角度是否一样。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意识到“嫩嫩的”是形容小草的质地的,“绿绿的”则表现了小草的颜色,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小草,把小草写活了。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今后阅读写景散文提供方法支持,还能够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把握事物的特点,从而突破他们思维的单一性。

4.多元主体互动,活跃思辨氛围。没有互动就没有碰撞,也就没有思辨性阅读。因此,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自身唱“独角戏”的现状,积极推动课堂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立体化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引领语文阅读向深处推进。例如在“春雨图”这部分,作者写了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慢走的人以及地里工作的农民等。抓住这一处,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采访”活动:假如你就是作者,現在要去采访这些雨中慢走的行人和地里劳作的农民,你会问他们哪些问题?请进行场景模拟表演。学生要想完成这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便需要与多元主体进行互动。首先,需要与作者进行互动,揣摩作者安排这些“角色”的意图,从而领会这些“角色”在“春雨图”中的作用;其次,需要与文本“角色”进行互动,从而根据不同“角色”设计访谈的话题和语言;最后,需要与参与表演的同学进行互动,探讨如何更好地演活“角色”。学生与多元主体进行互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辨析、比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回归理性。

总之,语文教师要基于思辨性阅读理念,对传统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进行优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领学生走入阅读的更深处,让思辨性阅读滋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思维体验。

参考文献:

   [1]连中国.语文思辨教学的人文指向--以思辨性阅读为例[J].语文建设.2018,(1). 3-4.

[2]杨列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思辨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85-86.

[3]邹佳瑶.基于核心素养下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性思维培养研究[D].2019.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