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激活策略 西华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冯春霞 637000 【摘 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教育理念 激活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激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意义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的有效激活,能够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带来支持。对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他们是冲动、迷茫且脆弱的。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平稳地度过青春期,并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建立正确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实现德智双修素质教育目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智双修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以德育为基础内容的学科,必须要发挥出自身优势,完成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实现德智双修的发展目标。教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激活,能够有效展现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的提升,这带来的不仅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效果的进步,更是德智双修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助力。所以,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激活意义重大。 3.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在初中教学阶段的发展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还会对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实现带来影响。从最近几年的教学发展过程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遇到了严重的发展困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通过改变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模式等方式来完成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激活,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能够尽快回归正轨,在给予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以有力支持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初中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支持。 二、激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方法 1.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模式予以创新,成为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自然也需要进行改革,才能够实现学科教育目标,以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从新课程标准所推荐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来看,包括自主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等,都适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实现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在进行《青春的情绪》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笔者采取了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授课,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和认识自己,并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科学地控制情绪,以帮助他们获得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会在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之前,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学习和分析来了解情绪的分类和作用,以及青春期期间学生的情绪表现特征,由此来帮助学生更为清楚、细致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笔者还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抓手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去感受游戏准备时、逃脱时、被抓住时、抓住别人时以及被别人逃脱时的感受。由此让学生更为直观、深入地去了解自己情绪的表现,并在情绪变化过程中进一步地了解自己,同时也实现自主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激活提供助力。 2.开展实践活动,培养道德素质。相比于课堂教学而言,课后的生活环境才是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真实环境,学生需要通过实际应用来获得自己的道德素质与法治精神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由此来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例如,笔者会将“高铁霸座”事件、“昆山反杀”事件以及赵宇见义勇为等社会热点事件作为课堂讨论素材,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与分析,来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价值观念,让他们明白法治社会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笔者还会让学生真正地进入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体验来获得成长与进步。例如,在完成“积极服务社会”章节的知识学习后,笔者就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城市公园、广场等地进行社会服务,由此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并切身感受到社会服务的意义,由此来进一步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激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 1.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 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 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2.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 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讲解 《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3.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对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 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 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 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4.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丰富。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良好意识。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道德与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为,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教学实现激活、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沈捷.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名师在线,2018(36):54-55. [2]刘顺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67. [3]王春玲.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刊),2019(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