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消水完全小学校 杨亚兰 637700 【摘 要】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思维,还可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往往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利于学生对所发现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达到课堂探究与研究的目的。本文对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 主动学习 发展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互动性。正是这种理念的要求,课堂成为学生知识的构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最重要渠道。基于此,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有效情境,减少指令性的成分,避免封闭、禁锢的课堂。创设数学情境是小学课堂中常用的策略之一,它能更好地解决数学教材中某些抽象知识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之间的衔接不足,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点。因此,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创设适当的情境,更容易唤醒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更易让小学生深入到问题情境中,自觉主动地加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学生在面对困难的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产生畏惧、害怕、焦虑等心态,并且开始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但是同时学生也会产生探究挑战等心理,会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教师需要充分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与挑战欲,这就需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 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奇”,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下列变式练习:1、苹果树20 棵,梨树24 棵,苹果树是 梨树的几分之几?2、苹果树20 棵,梨树24 棵,梨树是苹 果树的几倍?3、苹果树20 棵,梨树24 棵,苹果树是梨树 的百分之几?4、苹果树20 棵,梨树24 棵,梨树是苹果树 的百分之几?5、苹果树20 棵,梨树24 棵,苹果树比梨树 少几分之几?6、苹果树20 棵,梨树24 棵,苹果树比梨树 少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境设情的作用。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她们关注事物的重点往往是有趣的、好玩的,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创设故事教学情境。小学生比较喜欢故事而且很容易融人到故事中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是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的,会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效果会得到提高。在创设故事情境中,教师需要注重情境素材的选取,素材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编写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融人到数学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教学情境:小明、小红、笑笑是三兄妹,有一天她们吵着要吃甘蔗,小明是大哥,他自认为懂事的说我不要太多,只要一根,但是我要最长的,笑笑是最小的妹妹,嚷着着说我要最多的,小红嘴精明说:“我的根数要比大哥多,长度比妹妹长。”爸爸仔细一算,去买了三根甘蔗回来,给了大哥哥一整根,将第二根分成4段,给小红两段,将第三根分成六段给笑笑三段,爸爸这么分配公平么?学生融人到故事中来,主动地研究探讨,并逐渐的引人分数的基本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会空前高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究欲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会加深,数学细微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学生在乐趣中学习,乐于学习,热爱学习。 三、创设游戏情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数学是一个抽象难懂,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以游戏为元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导的探索新知识,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我设计了一个“猜水果”的游戏:课件出示很多圆片,学生任意说第几个圆片,老师都能很快说出是什么水果,老师打开圆片,果真是教师猜的水果,为什么老师会这么神奇,学生随意说,老师就能猜出水果,接着老师告诉学生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让学生知道水果是按苹果、香蕉、菠萝、草莓、苹果、香蕉、菠萝、草莓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是每4个为一组,第13个图形是什么水果?13÷4=31,当余数是1时,就是第一个水果:苹果,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方法让学生验证确实是苹果;当余数是2时,是第二个水果:香蕉;当余数是3时,第三个水果:菠萝;当余数是0时,最后一个水果:草莓,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余数和图形之间的关系,也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整节课学生在游戏“水果探秘”的活动中完成了自我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 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置于学生亲身经历的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真实情境中。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 问题必须是真实的, 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位置与顺序》中“前后”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今天,我们班的郑娜娜同学想请同学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周星期一早上我们班同学参加升旗仪式的情境:利用多媒体( 课前录好课件),先播放音乐《运动员 进行曲》,屏幕上出现全校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排路队的情境, 接着学生看到本班同学在排路队,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自己在屏幕里的样子,都高兴的欢呼起来。 突然,屏幕上出现本班的郑娜娜同学急急忙忙地跑来, 原来娜娜同学迟到了,正寻找自己路队的位置,只听见娜娜同学说: “我老是忘记了自己路队的位置,聪明的你们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正是这个真实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 五、创设生活情境,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这说明数学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重要性,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 学习实际相联系,给出一些新鲜、 生动、 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去解答。例如,在教学《回收废品》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 出示课本主题图,先用录音机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 》,边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学生看到三个小朋友手里各拿着一个袋子,还看到公园的各个角落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塑料瓶和塑料袋,原来这三个小朋友是利用课余时间来收集塑料瓶和塑料袋。( 音乐停止) 接着播放他们对话的声音,老师贴出他们对话内容。这时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在熟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我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袋? 我还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 “谁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探究新知识的热情不言而喻。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 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了问题, 不但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新鲜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好奇心、探索欲强,好玩好动的年龄性格特征,组织多样有趣的学习活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投入问题探究学习的兴趣,发散思维、拓宽思维以及发展思维,在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完善、挑战、突破与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参考文献 [1]李妹菊.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艺术[J].学术研究,2011(7). [2]韩国银.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39). [3]朱国森.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源于高效情境的创设[J].数学教学通讯,201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