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西华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冯春霞 637000 【摘 要】在全民教育引导下,素质教育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意义巨大。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落实质量不佳,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的局限。因此,积极设计策略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已成“当务之急”,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教育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学生素质 培养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的道德素质得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得以强化,学生能够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继而做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初中德育与法治课的落实意义勿庸赘述,然而现阶段,我国教育者在落实该门课程时普遍存在问题,而这无疑制约了教育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我国初中学生的道德、法制素质提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教育不仅能带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具有超越教材知识思维的人的素质培养作用。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培养中,不仅需具有硬实力的相关知识,而且需具有软实力无形的力量。而教育和教学通常是有效结合的整体,经过规范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对初中生成长具备的促进作用极其显著,我国提倡的教育政策主要是引导教育受众在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各个方面得到有效发展,且体现出教育的规律性。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通常具有支持性、根本性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通常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既需面对世界的发展及自身成长,又需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且注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关注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整合,而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能使学生实现有效成长与发展。 2.有助于学生注重社会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常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成长与进步。而初中生积极主动地关心、亲近、融入社会,给了学生探索与理解相关社会问题的实际机遇。注重培养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素养,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使命,能使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积极主动地关心、关注当前社会的发展。同时,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包含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借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能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与社会亲近、与自然亲近,关注社会的发展。 3.明确课程培养方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教育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和多人参与的活动,只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活动作为出发点,才能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做一个精准、全面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教学有一个稳定的秩序。 例如,在教学《国家荣誉》这一课的时候,单元题目较为笼统,概念性不强。内涵也不突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非常大。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则可以深入剖析,明确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制定课程培养的方向,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从概念入手,完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树立国家荣誉,养成学生正确的意识,树立国家荣誉高于一切的思想,并以行动来践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价值 1.拓展了《道德与法治》教学范围。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念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固然对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如果单纯地依靠学科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就限制了学生的认知范围。而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会引入现实性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也会从个体特征出发展开教学,这就拓展了学科教学的范围,为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2.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立德树人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根本教育任务。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没有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思想,学生陷入了“只关注理论、不关注实践”的怪圈,这就削弱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价值。而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学科思想,这就说明核心素养思想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 3.明确了育人的根本目标。核心素养作为初中政治教学的关键,对于指导学生的行为,树立他们正确的理念具有积极的优势。当然,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抓住重点,明确其主要内容。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政治素养。为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公民品德、公民常识;其次是方法的指导,如何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加以实际运用;再有,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后就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方向性引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灵活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教育者应积极打破现阶段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巧设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多媒体教学法、反思教学法、翻转教学法等都已经被证实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因此教育者应基于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对之合理运用。例如,在讲解《小康社会构建意义》时,平铺直叙地将已经总结好的意义讲述给学生,学生无法感受知识点的重要性,更无法感受小康社会构建与自身之间的联系,教育的效果很难保障。此时教育者可以善用反思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父辈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差异,要引导学生感受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如此一来,学生更能够感受到社会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福泽,对小康社会构建的意义也能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创设教学情境,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落实创造良好条件。良好的教学情境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育者应为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逐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毋庸置疑的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思想,而是想要借助知识、思想传递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操守,使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例如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就“路遇摔倒老人,究竟该不该扶”展开讨论,从道德、法制、素质等角度出发研究问题的成因,并启发学生如何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操守的人。这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更高,因而更易于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3.拓展课堂教育,让道德与法制教育延展至学生的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具备极强实践性的课程,想要保证教育教学的落实质量,必须尊重该门课程的实践性,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感知道德与法治的形成过程。因此,教育者应深入学生的生活,要善于利用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小事引导学生反思,在拓展道德与法律教育宽度的同时,拓展道德与法律教育的深度,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结合学情实际,创设情境教学。是非观是面对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认识与选择准绳,是价值观的核心。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实际,在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达到融会贯通,培养良好的是非观。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上册《追求民主价值》时,主要教学目的是了解民主理念,认识到民主的重要性,提升民主意识的责任感。在带领学生梳理好教材知识后,教师可以结合追求民主先贤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材内容,让学生参与民主生活,感知民主价值,增强民主意识,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5.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不停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做好准备。对此,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及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独自学习、自主思考。以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冊《我是独特的》的相关内容为例,在该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演一演”教学活动,把他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着重分析、探究“独特的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从中总结出学习重点。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不断强化学习技能,进一步激发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意义巨大,然而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我国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落实效果不佳。因此,教育者必须充分的考虑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从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灵活教学模式等角度出发,不断的优化自身的教学,以促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在提高我国初中学生素质的同时发展我国的初中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王俊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良好品质[N].发展导报,2017(026):5-19. [2]摆雅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2020(2):207. [3]叶雯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2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