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黄 丽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小学      637000

【摘 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多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索问题、归纳拓展问题,以学生不断反馈为驱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谈了小学语文课堂中“三疑三探”要走出的“误区”和“大忌”,从课改的角度提出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从而让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三疑三探  教学模式  合理运用  课程改革  思维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提问的心理意义在于通过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愿望,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故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始终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放在第一位,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

一、观念上要走出认识“误区”

1.误区一:望文生义,认为“三疑三探”就是疑三次探三次在调研中,发现有教师这样设计“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流程;课始破题质疑,引导学自读批注,交流解疑;最后再次让学生提出疑问,组织学生思考解决提出的问题。这种做法是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误解。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一个引导学生“设疑——思疑——答疑——查疑”的学习思维活动。课始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课始提出的疑问自读批注;经学生一番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围绕课始提出的疑问进行合探解疑;最后回顾课文, 对照课始提出的疑问看看学生是否真正解决,还有没有其他的疑惑。以课始设的“疑”为主线,以“疑”到底,其中“设疑”是关键,“思疑”是基础,“答疑”是重点,“查疑”是巩固。

2.误区二:本末倒置,语文课成了问题课。有的教师认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于是,教师就把目光聚焦在“问题”二字上,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例如一位教师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爬山虎的脚》,将问题梳理为:(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3)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读课文,用笔画出问题的答案。(几分钟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找到了吗?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谁来读读?(一个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找得 很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呢?(另一个学生读出对应的句子)很好!第三个问题的答案谁找到了?(再一个学生也读出了有关的句子)这几个问题谁还不明白?(没有人举手)看来大家课 文学得很好,问题都解决了,课就上到这里。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把找到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只着眼写了什么,而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全然不顾。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被架空。这种理解与运用有悖于“三疑 三探”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既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也提高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运用模式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使用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和善于合作的能力,以达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及学习习惯的目的。

二、操作上要克服环节“大忌”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几个重点环节上最容易步入肩区,出现“抓芝麻丢西瓜”、“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低效现象”,即教师一没有抓住文本的核心和精华之处;二没有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兴奋点和效能点;三没有抓住课标的阶段要求,在进行设疑及让学生解疑、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盲目和不到位。为此,在运用模式时应注意克服以下几项“大忌” :

1.设疑“五忌”。在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课始设疑是关键。一节课的问题好比是航标,目的是 给学生指明“航行”的方向。在实验调研中,发现设疑需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忌“琐碎” 。 二忌“肤浅”。三忌“重复”。 四忌“模糊”。五忌“急躁” 。

2.自探“四忌”。一忌“空”。对自学提示,有的教师这样设计:请同学们自主探究课文,而自学什么内容、思考什么问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等则没有说清楚。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学能力尚未真正形成,自学提示空洞,学生自学方向不明、目标不清、方法不当,自学效果就很可能为零。因此,自学习提示要详细、须明确、易知晓,还应有层次性,更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求等。如默读古诗,可以先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题目、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每句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标出“?”。二忌“闹”。自学需要适宜的思考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以“静”为宜, 热闹的环境不利于静心思考。三忌“闲”。(1)教师“闲”。有的教师认为自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任务一布置要么甩手闲转,要么翻看教案,事不关己。(2)学生“闲”。由于小学生自学能力尚待培养,自学习惯尚未养成,仍有部分学生进入不了自学状态,东张西望,抠抠掐掐。“自探”这个看似静态的环节,实际上则要求师生脑不闲、心不闲,要求教师眼亮起来、心活起来,要求学生思维活起来、感官动起来。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全体学生都能进入自学状态,进行有效的自学。 对于还没有进入自学状态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在不影响其他学生自学的原则下督促、引导其自学。教师要适时勘察学情,把准“不讲”与“讲”的脉。四忌“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此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时学生才把课文读一遍还没来 得及思考,自学就叫停了;有时学生一个问题还没弄明白,自学就终止了;有时学生还没有批注一个字,就进入班级交流邓……似乎“自探”就是一个形式,虚晃一枪就行了。时间没保障,自学思考的量就不足;量不足,就不可能出现质的飞跃。教师要深入学生中认真地察看学生的自学情况,要耐下性子等待学生的思维慢慢活跃起来,直至中等学生自学完所有的问题,才可以结束此环节。教师不要怕费时,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与潜力,相信在自己的耐心等待下,一个个小脑袋会“思出精彩,想出惊喜”。由慢到快,由费时低效到省时高效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三、解疑合探“两忌”

1.忌“浮光掠影”。在班级交流、师生合探时,对于重点问题,教师一味地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即张三说完,李四说,而且在同一个层次上来回答,问题的深度、广度没有挖掘出来就不了了之。重点问题 得不到彻底解决,学生处于模糊状态,这就导致了“课上不足课下补”的不良现象。合探时的重点问题,建议教师可以采取“交流——评价——再交流——再评价……” “朗读——评价— —再朗读——再评价……”的方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次次交流、评价中激活思维,升华对问题蝗认识;在一次次朗读、评价中学习朗读、培养语感。

2、忌“精英教学”。课堂上,交流是那几个爱举手的学生,评价的还是那几个学生,朗读时依然是那几个学生,其他的学生成了一言不发的“看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只着眼优等生,学困生被 遗忘,那么学困生会越来越“困”、越来越“哑”,班级两级分化就会越来越严重,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取得大面积丰收则成了空话。因此,合探环节要着眼全体学生,要关注学困生。对重点问题、共性的疑惑问题应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可以进行同桌交流或邻桌讨论或小组合作。不管哪种形式都要优中差生搭配,要具体分工,要有时间保证,要优先学困生。班级交流时,应始终坚持学困生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的原则。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根据这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说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课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两个问题将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概括进去了,这类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敢问

1.创设和谐的气氛,建立平等的课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怕老师,不敢问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语文课堂学习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那种师说生听的教学模式,要学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亲切温和的笑容,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放下身段,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学习伙伴,是他们的朋友,和他们是平等的。这样,在他们有疑问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的问出来。教师也在和学生一起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

2.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提问。小学生好奇心重,问题多,在许多时候,他们提的问题是幼稚而又毫无价值的,但这时候,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千万不能粗鲁地打断或直接批评。如果一次得到老师的直接否定,他们爱提问的天性就会被扼杀,到下次在有问题的时候也不会再提出来了。久而久之,课堂上就会一潭死水,很难听到学生提问的声音了。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学会为他们喝彩:“这个问题问得不错!”,及时地肯定:“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对于提得不好的问题,既要指出不足,又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以后才会继续敢想、敢问。

3.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完成了新知掌握的学习,又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捞铁牛》之后,提问:“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将铁牛捞上来?”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讨论探索得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质疑再探环节学生仍然是主体,问题由学生来发现和提出,然后再加到学生中,主要由学生们自己来解决。这一环节可以沿着“学生思考——学生质疑——学生解疑”的思路进行,而不是教师自己再想当然地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替代了学生的质疑。

参考文献:

[1]何贤相."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浅阅读现象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9)10-12.

[2]“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A] . 彭琳 . 2016.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