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林 静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637000

【摘  要】伴隨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虽然整体上并不需要较大的变革,但是教师们也要能够基于“双减”理念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确保学生们无需通过过量作业和课外班补课的形式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对此,本文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综合素养”五个基本点出发,对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双减背景  教学内容  评价标准  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表面上是减少了作业的数量以及培训班的数量,但其实质确实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优化过程,这也意味着教师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对待自身的教育工作,不断规范自身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升课堂上的实际教学效果,同时也为身心处于发展使其的儿童提供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小学生有着比以往更广泛的知识获取渠道,而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逐渐淘汰,所以教师们就要能够不断创新高效的教学策略,进而更加充分地促进学生们的数学素养的发展。我们广大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过程。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下,把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双减”政策下,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一、抓住重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如:我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两次对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学生加深了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首先做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其次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二、教学内容多元化——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双减”政策的影响下,课外培训班的数量得以大大减少,而这也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增加,进而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小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要确保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以便充分调动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互动的过程中,从而实现对其数学思维的锻炼和发展。但值得教师们注意的是,教师在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也要能够基于学生们的实际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综合因素,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起学生们对于数学学科的长期学习兴趣。例如,任课教师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这一单元时,就可以从多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比如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一些不同图形的物体图片,进而从视觉上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其次教师还可以从生活的角度给学生举出一些不同图形的相关例子,进而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来画一画这些图形,进而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如何使设计的情境具有有效性,这是我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孙悟空和八戒去西湖游玩分水果和月饼等生动有趣的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一半”的认识,引入到1/2的理性认识,并使学生在具体的“分物品”活动中体验分数的产生及意义。让学生在学习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口,认识不断加深,尤其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产生分数的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最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四、以学定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备课时,我们经常绞尽脑汁考虑怎样设计情景,怎样设计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而容易忽视学生本身,所谓的学情分析也经常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真正的调查了解。在我教学《可能性》一课的活动探究环节中,通过摸球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开始教学时,考虑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想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在一次活动中就能体验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于是把六个小组的盒子里的小球分成三种情况(全是黄色球、有白色球和黄色球、有白色球蓝色球和黄色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从盒子中摸球并记录摸出的小球的颜色),然后每个小组汇报活动情况,让多种情形同时展示出来(摸出的全是黄色小球;摸出的有白、黄两种颜色的小球;有白、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可是当每个小组在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根本没兴趣听,接下来的验证猜测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表意见。第一次试教,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事件发生的规律性的发现仍然来自直观的实验,在一次活动中同时展示三种摸球的情况,对于他们有一定难度,因为每个小组只验证了本组的发现,对于其他小组的结论没有经过验证所以很茫然。第二次试教,我让学生经过两次活动,第一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的是黄色球,学生通过摸球活动体验了事件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了“一定”、“不可能”;第二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着两个黄色球、两个白色球,通过小组在一起猜测、验证,体验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理解了“可能”,两次活动层次清楚,学生建构知识的思路清晰。

五、设计作业趣味化——锻炼学生综合素养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后作业,其功能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是很多小学生却将其视为了自己的一种“负担”,也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在设计作业时融入一丝趣味,使得学生们有兴趣、有动力去积极完成作业,从而有效达成巩固知识基础的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保证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作业的难度、数量等等,要能够真正达到锻炼学生们综合素养的效果,而不是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最终有效促进学生们数学成绩的稳定提升。例如,我在设计“认识钟表”这一单元的作业时,就可以首先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如认识钟面、会看整时等;然后再给学生留一些相关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充满趣味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家的表,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还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和家长互相询问不同时间的点数,进而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真正掌握“双减”理念的精髓,并要在“双减”的基础上实现“双增”,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增强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从而大大提升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以促使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掌握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加强对课后延时教学服务的设计,要真正发挥出该环节的实际作用,而不是将其变相为“补课”,进而通过带领学生们完成多姿多彩的课后学习而促进学生们更加全面的发展自我,同时也有效保障学生们的身心的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传.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10):2.

[2]陈红娟.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 天津教育, 202014):2.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