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浅谈新课程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教育.........................李 越

浅谈新课程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教育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小学    637000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让学生和谐发展强道德素质与审美情感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成为一个性格健康的新型人才。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应以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本文旨在探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让供我们解读的课堂教学文本发挥最大的功效。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语文  审美情感   课程内涵  素质培养

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关于学生审美情感的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恰当的审美情感教育对初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核心课程。语文教学中将这一教育渗透进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误区中艰难生存

早在东汉许慎就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诠释了“审美”的含义:“羊大为美,通常作为感性的表现。审,采悉也。知寀谛也。”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即欣赏、了解美的对象后,要审慎、深刻的辨别。教学大纲强调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在现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审美素质的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满堂机械地讲授、看似精彩的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放飞想象,挖掘深层智慧,用美的眼光审视世界的机会,笔者曾听过这样两节公开课:《皇帝的新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前者在实施授课过程中场面很精彩,学生回答很踊跃,但听完后总觉得缺少精神内核,师生似乎都默契地在设置好的范围内活动,整节课讨论的两个问题:“文中谁骗了谁”,“他们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其实读完全文后大部分学生以能解决了,于是不少的学生都在乐此不疲地重复着相似的答案,思维的深刻性,震撼心灵的审美观都被老师的重分析,轻思想的熏陶掩盖了。试想,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假想你是这幕闹剧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你会如何应对两个骗子?”课堂上学生思维辐射的广度和善恶是非的辨别力是否会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呢?人性之美是否更能激起他们的热情呢?

课后的研讨中开课老师振振有词:“思想性?初一的学生思维缺少深度,他们的答案很肤浅,……”笔者未置可否。不久后又在初三年级听了一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是公认的名著中描写人物的精品,而且授课对象是已有相当理性思维能力的初三学生,课堂上势必会有精彩的个性色彩很浓的发言,思维角度不同也会让审美素质逐层得到锻炼、令人意外的是课上只见秀美工整的板书,机械教条的讲解,不着边际的语言训练,学生少有发言,一堂本可以闪现智慧火光的语文课成了一言课。学生缺少发现人物心灵深处闪光点的能力吗?鲁提辖只是一个逞勇斗狠,插上粗牛有细标签的简单木偶吗?我们教师的审美意识究竟在哪里?具体的人物能不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去分析吗?这些问题似乎一时很难找到答案,又似乎容易的无须去回答。

关于审美情感的培养,绝大部分教师驻足观望,觉得无成功经验可循,摸索会耗时费力,甚至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到初中升学率的高低。教师由此走进了一个可怕的误区,犯了轻人文性重工具性的老错误,其实语文素质的真正形成,不是能默写多少句名言警句,更不是考试时答案整齐划一,中规中矩,笔者认为,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养,能通过解读意象,进入情境,让自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审美色彩。我们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应尽早从误区中走出,找到正确有效的训练轨道。

二、审美情感的形成前提: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

一位智者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笔者在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唐诗宋词比较鉴赏”课,一开始学生只热衷与朗诵,也较有感情,一时蔚然成风,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气氛十分热烈,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但习惯尚未形成,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

2.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 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天净沙•秋思》时,我放了琵琶独奏曲《忧思》,那凄美幽怨的曲调本身就是一段故事,再配以多媒体画面——“荒野幽径图”,学生听了后立刻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共鸣,课上设置了两大问题,一大作业:1全文在你想象中有几幅画面?本文的主人公从哪里来,又要去哪里?2他会是什么身份呢?3请你以画中人的身份给家里人写封信。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3.浓厚的兴趣固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还得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只要觉得在感情上对学生有熏陶作用的,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成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例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推荐给校文学社,或让自己班的文学社编成手抄报。两学期下来,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都能有分寸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不少学生已可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了积累作基础,审美情感的培养才有了落脚点。

三、审美情感形成的关键:放飞思想,拓展源头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笔者看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动用了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很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笔者现任教于初二年级,针对此阶段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设置的问题则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在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所谓的“移情”是互相的,既可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

后来的很多例子证明只要教师设置得妥当,学生就会就会积极发挥审美功能,让自己的认识深化,如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我设置了一个具体情境:假设你现在是个导游,面对一群外国游人,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会怎样介绍这一曾被称为“万园之园”的东方艺术与文化的瑰宝呢?五分钟后,一个平时并不擅言辞的女生含着热泪讲了一番令听者动容的话,她的不卑不亢,从容而不失尊严的讲演让班上的同学群情激昂,笔者认为授课的目的达到了,五十颗正在成熟的心灵激发了澎湃的爱国热情,这是壮美,审美就在这些平凡的例子中。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赏析清照的词,先由音乐与古代山水画入词,赏稼轩的《菩萨蛮》,由词入画,让学生附乐朗诵,并设置这样的情境:清照与稼轩个拿出自己的一首诗作比较,你认为他们各会拿出哪一首,为什么?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再次发挥了作用,意见迥异,各圆其说,智慧与美感齐集,在一种精神享受中完成了诗词风格的探讨与词人各自境遇对词风景的探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铸剑为犁尚有日,兵戈相向应可休”笔者设置了战争主题影片片段赏析以此入境,又设置了制作反战宣传画,新闻采访等活动,让学生思维纵横古今,方言内外,激发了和平意识和对当前国际社会的不安定环境和忧患意识。美感经验非与生俱来,应从无到有地积累,并适时加以引导、调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续,在课堂上,审美的关键就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大胆而有创造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尽情飞扬。

    康德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人们:“能震撼我们心灵的,除了头顶繁星闪烁的夜空,还有深藏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道德教化下产生了文明,我们人类的审美情感早就在批判选择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虽然我们的初中语文审美情感教育的步伐刚刚迈开,仍有阻力,但坚信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我们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毛志英.审美情感的培养(M.上海出版社.2011-02.

[2]李彩月.一双发现语文之美的眼睛(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3]果启阳.应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M.南方出版社.2013-09.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